中国企业仍是欧洲各国的“座上宾”

时间:2012-11-06 13:40   来源:新华网

  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近几年成倍增加,据法国《十字架报》11月5日的报道,欧洲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开始对此产生紧张。

  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法国人让·西蒙开始不得不重视中国。2011年初,西蒙的律师事务所接到了一家中国公司的业务,这家公司想收购一家经营不善的法国化学制品工厂。“收购进行的很顺利,而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我们的事务所不能忽视这个国家,要牢牢的把握住机会才行。”

  从去年开始,西蒙的律师事务所开始雇佣华人律师,并且在2012年7月与一家中国的重量级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今天,西蒙称每月接到中国公司的咨询和投资要求的代理“是之前的5-10倍”。尽管不是每一次咨询后都能完成收购,但事务所称已经促成了4项中国资金投资的项目。

  这个定位无疑是具有战略目光的,据荣鼎集团(RhodiumGroup)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正处于中国企业基建投资的萌芽阶段”。

  事务所现在只接100万美元以上的大单子,据它的评估,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在2006-2009年增加了两倍,并在2010年达到了23亿欧元。在2011年,这个数字甚至还在成倍增加,达到了74亿欧元。

  在欧盟内部,这些中国直接投资更青睐法国。在2000-2011年,法国吸收了34亿欧元的投资金额,领先于英国和德国。但在投资项目上,德国以146个项目领先于英国(95个)和法国(70个)。葡萄酒产业、奢侈品、化学、机械、甚至是刚刚起步的航空业。10月份,海航收购了法国蓝鹰航空48%的股权。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几乎包罗万象,并且抓住了非常有利的时机:因为欧债危机降低了欧洲许多资产的价格。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专营婴幼儿食品的圣元投资1亿欧元与位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乳制品企业Sodiaal合作。在今年1月份,潍柴动力收购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艇品牌意大利的法拉帝。而三一重工则买下了它在欧洲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德国的茨迈斯特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凌云工业集团成功收购了德国汽车零部件商Kiekert公司。Kiekert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控锁制造商,这次收购同时囊括了850项专利。2011年,三峡集团以26.9亿欧元成功中标葡萄牙电力公司(EDP)21.3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期,中国投资公司收购了能源巨头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Suez)30%的开采权限。

  中国人还在寻求获得技术、品牌和新市场。据北大的一位国际贸易专家称,“这些是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外汇以后必然的经济发展道路。”欧洲本土企业渴望吸引到中国的投资,以完成自身的发展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10月,一个法国的代表团游说北京,希望引进投资建造“大巴黎”。而今天,45000名欧洲人,其中有12000名法国人,受雇于在欧洲的中国企业。

  一些分析家担忧这些投资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的国企,担心背后会有暗箱操作和政治因素。据荣鼎集团的估算,在2000-2011年,这些国企的投资项目只占到三分之一,而投资金额却达到了162亿欧元,占比72%。这个数据也许不够确切,据一位在北京的法国专家称,“在中国,很难说清楚一家企业是私企还是国企。”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很有战略目光,并不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从全球来看,这些投资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欧洲人担心,中国企业一旦获得了技术和市场,将不会遵循当初的雇佣员工和生产协议。一些经济学家甚至称,“要用司法手段保证中国企业尊重合同。”但无论如何,能带来大量资金的中国企业仍是欧洲各国的“座上宾”,被各国视为摆脱危机的有力帮助。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