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热钱“陈兵”香港 索罗斯们真的又回来了?

时间:2012-11-22 10: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热钱“陈兵”香港索罗斯们真的又回来了?

  热钱袭港 联汇制是存是废?(港澳在线)

  美元量化宽松下,热钱“陈兵”香港导致房价大涨,逼特区政府出招。

  索罗斯们真的又回来了?

  截至11月21日,港元对美元仍然逼近7.75的联系汇率上限。这意味着,近期欲将美元兑换成港元进入香港的热钱数量依然不可小觑。一些分析认为,这是继2009年热钱危机之后,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所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有评论甚至称,“索罗斯们又回来了”,香港要进行新一轮的“金融保卫战”。

  香港目前执行的是1983年开始的“联系汇率制度”,即金管局通过政策干预,以确保港元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7.85港元间,当触及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时,金管局便会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时则会卖出美元。

  随着美联储实行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估计总量超过1000亿港元的资金持续流入香港。为稳定港元汇率,从上月中旬到本月初,香港金管局已经连续10次入市,累计向市场注入322.26亿港元,但目前来看,“入市干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者及分析员认为,由于QE3至少会持续到2015年,所以热钱充斥香港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国际投机者一定会利用“联系汇率制度”进行套利活动——这也是引发当前针对联汇制争论的根源。

  面对“双刃剑”如何取舍?

  主张“存”和主张“废”的观点各有论据。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近日表示,“联系汇率制度”并不是资金流入香港的主因,而是“保持香港货币和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石”,特区政府认为“没有需要、也没有意图改动这一制度”。

  看来这种观点目前仍然占据主流。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通过联汇制港元与美元挂钩,为香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交易结算工具,确保了香港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地位,适合香港这个“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系”。

  不过这个制度是把“双刃剑”,其弱点也是很明显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明证——如果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导致相当比例的港元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有观点认为,该制度“已经过时”的表征之一就是让香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因为存在7.75到7.85的区间限制,联汇制自身没有弹性,对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没有调节,使得国际资本进入香港不受汇率风险约束。基于这种前提,国际资本几次三番有恃无恐地涌进来“打劫”套汇,完事就走。

  值得关注的是,前任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今年也抛出“应开始检讨”的观点。而他在任时曾声言,“联系汇率制度最适合香港”。

  假如不用联系汇率,用什么?

  历史上,香港的汇率制度多次做出过改变。从1935年改变“银本位”,“与英镑挂钩”,再到1972至1974年间的短暂与美元挂钩,然后变为“自由浮动”,直至沿用至今的“联系汇率制度”。

  虽然争论很多,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改变联汇制的声音似乎要更响亮一些。对如何改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与人民币直接挂钩,另一种是与“一揽子”货币挂钩。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雷鼎鸣称这两种意见都有问题。他举例说,如果海外炒家涌入,做空港元的时候,香港怎么办?按照目前香港人民币存量看,远远难以满足需求。

  有专家则发表文章建议,港元不妨与“一揽子货币”建立关系,人民币也可成为“一揽子货币”中的一种,随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的更为紧密,人民币的权重可逐渐提高,香港可据此对现行汇率制度进行过渡性安排。这样的尝试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能使港元避免因美元泛滥而受到冲击。

  但愿景虽好,目前仅限于“纸上谈兵”。

  还是香港一位业界人士的观点最为务实:“联系汇率制度虽然缺陷很多,但在找到一个明确有效的替代制度之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遗憾的是,目前各方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能确保香港经济稳定的替代制度。” 特约记者 王大可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