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以“可能”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为借口,再次力图将中国的电信设备商华为、中兴拒之门外。业内人士指出,政治上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经济上则出于压制对手的考量,是美国方面给予中国企业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中国企业不妨采取迂回战术,通过参与美国地方项目、借助中介力量等方式寻求突破。
北京时间10月9日,一份来自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给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蒙上了阴影。“警告和中国华为、中兴合作的美国企业重新找供应商,因这两个企业的经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应禁止华为和中兴参与美国市场的电信设备业务。”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措辞犀利。
报告发布20分钟后,华为立即发表声明进行“反击”,并指出: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所主导完成的报告,未能提供明确的信息或者证据证明委员会的担忧是合理的。该报告充满了传闻,报告的本质和目的是阻挠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阻碍竞争。
之后,中兴也明确表示,该企业不会对美国造成任何安全威胁。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孰对孰错不便定论。唯一能确定的是,在受访专家看来,此事的争论点早已超脱华为、中兴是否确实危害美国国家安全本身,而是两国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博弈和背后对科技领域制高点的争夺。更能确定的是,“国家安全”正成为困扰中国企业的魔咒,而未来对这种非市场壁垒的攻破力度,将成为中企国际化之路能走多久、步子能迈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怀疑”
抛出“威胁论”的理由
对于这份调查报告,美国方面酝酿了一年。
2011年2月,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决定发起针对华为、中兴的调查。如今一年期满,再看美国对外公开的报告,仍充满各种“不确定”。
报告在承认缺乏华为和中兴运作明确信息的情况下,直言认为华为和中兴“可能”被用于植入来自中国的恶意软硬件,并“可能”成为入侵美国国家安全系统、接入美国公司非公开网络的潜在间谍工具,对两家企业试图进入美国市场的意图“持怀疑态度”。
可以说,整份报告,52页附件,随处可见“怀疑”、“无法确信”、“可能”、“持怀疑态度”等“不确定”词语。
而就在整篇“不确定”的理由下,报告却得出了一个“确定”的结论,即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应阻止涉及华为、中兴这两家公司的并购活动,美国应避免使用这两家公司的设备。
“不确定”的理由,得出了“确定”的结论,不禁令人发问,在美国方面看来,华为、中兴究竟威胁到了谁?
“威胁”
“国家安全”只是借口
“根本不需要实质‘威胁’动作,只要美方认为你有威胁的能力,你就是‘威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所所长肖炼直言。“国家安全只是美方对外宣称的借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指出,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
邢厚媛称,政治方面,一方面,中美两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看待中国大型企业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尽管华为、中兴是民营企业,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仍让美国感到“不安全”;另一方面,目前恰逢美国大选,此时公布报告,打“中国牌”争取选票也是重要原因。
经济方面,之前美国对中国制造的“畏惧”还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华为、中兴的发展让其看到了中国企业在更高级如通信技术领域发展的竞争力。对于来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的竞争,一般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抑制效果有限,且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制约,相比之下,以“国家安全”具有美国单方面“一票确认”的特征,能更容易更简单地把美国不愿接受的产业挡在国门之外。
数据显示,2006年~2011年,华为在美国的营收就增长了26倍。
思索
国际化之路怎么走?
事实上,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止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公司在美投资屡屡遭遇安全问题,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只是其中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此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华为并购三叶公司等并购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可以说,这种威胁国家安全的借口已成为一个非市场壁垒,甚至可能成为又一贸易保护措施。”邢厚媛表示。
如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表示,希望中国企业不要因华为、中兴事件对美国市场心生惧意,而应考虑采取迂回的措施进入美国市场。比如与在美国境内有市场地位的合作伙伴结盟,学习联想和IBM的合作模式进行发展;或抓住美国地方政府希望提升就业率的心理,参与地方项目。
邢厚媛也建议中国企业,在进入美国较发达市场时,在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下,运用媒体、中介机构等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公共关系,以求更和谐发展。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华为正在接触投资银行,寻求公开发行股票方面的建议,而这是华为增加自身透明度和从美国等市场获得大型合同机会的努力之一。 (作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