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画
业内人士表示,餐饮业用人工合成鱼翅充当真鱼翅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有报道称,北京有可能是全国最大的鱼翅消费市场,每天干鱼翅的消费量在5000斤左右,粗略计算下来北京地区每天的鱼翅消费额是1个亿。工商部门调查发现,一些饭店用合成的淀粉丝冒充鱼翅(1月9日央视)。
面对国人的鱼翅嗜好,商人重利轻义,竟然把明胶等毫无营养价值甚至有毒的东西改头换面,卖出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天价,这简直是在欺骗顾客高价购买餐桌上的“毒药”。监管部门应当迅速出击,彻查行业潜规则,保护消费者利益,保证食品行业安全。与此同时,庞大的鱼翅消费群体也应反思和检讨,因为畸形需求是鱼翅造假的土壤。
首先,国人迷信鱼翅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和营养价值。虽然鱼翅确实味道鲜美,但只不过是鲨鱼的鱼鳍,其主要营养成分是胶原蛋白和脯氨酸,不容易吸收。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含有这些成分,甚至我们日常吃的猪肉、牛肉营养价值比鱼翅还高。
其次,鱼翅被当成了一种划分群体身份的象征物。在古代,能吃鱼翅的人也是非富即贵。如今,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催生出不同的阶层,高高在上的阶层就会通过享用鱼翅这种稀有资源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等级。
基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心理,即便知道鱼翅可能造假,消费者也会慷慨地喝上一盅鱼翅,之所以花这份冤枉钱,图的是这个范儿。这也是很多传统观念中的名贵食材被曝出造假风波的根本原因:比如大补的燕窝被曝是用鸟粪熏出来的,致癌物质超标300倍。官方也证实,所谓金丝燕吐血造窝只是人们的想象和传说。
即便如此,在中国还有很多稀有资源有着跟鱼翅一样的遭遇,比如熊掌、猴脑、鲍鱼等。这些稀罕物即便不掺假,营养价值也不一定超过日常蔬菜和肉类。山珍海味穿肠过,营养价值也一般。传统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辨别能力,才导致很多人对其特殊的营养深信不疑,即便这些说法被科学实验证实为无稽之谈。
故此,打击鱼翅造假,除了责任部门依法监管市场,社会观念也需要更新换代。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重新认识鱼翅、熊掌等,破除笼罩在其身上的虚假光环。否则,只要有市场需求存在,造假者就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