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霍岱珊来说,2009年3月22日的这个“世界水日”有着特别的意义,此前他在淮河沿岸村庄实施的“淮河污染区地表饮用水的生物净化与村民救助”项目,在这一天获得了一个名叫“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的金奖。他知道,他一直坚持奋斗的工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此后,他所进行的工作可以更顺利更广阔地开展。
霍岱珊最初是一名记者,现在是一个名叫“淮河卫士”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发起人。霍岱珊在淮河边长大,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喜欢摄影,但是当他拿着相机出去采风的时候,进入他视线的不是秀丽的自然风光,而是糟糕的淮河。“没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可以拍摄,却看见了黑黑的漂着死鱼的淮河水。”霍岱珊回忆说,“淮河水很早就开始被污染,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污染’一词,村民只是发现他们赖以生存的淮河水变黑了。”于是,他便开始对淮河水拍摄、记录、调查。这一头扎进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2000年,事实上淮河的污染在加剧,因为每年的污水排放在增加,工厂在增加,饮用受到污染的水的村民出现了许多疾病症状,包括癌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等,而政府却宣布淮河治理达到了国家要求水质变清的标准。霍岱珊感到个人力量的无可奈何,虽然此前他辞掉了记者的工作,发动了两个在外地有着很好工作的儿子加入了他的环保事业,并花掉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20多万元钱,但效果有限。“我觉得靠个人的力量很不够,于是我想成立一个组织,将以前报社的同事、退休的老干部、老工人以及淮河旁边的父老乡亲发动成会员。”2003年霍岱注册了“淮河卫士”这个NGO组织。他们举办演讲、搞展览,一边进行清洁饮水救助,一边进行医疗卫生救助。活动的经费一直很不稳定,并一度紧张到靠他妻子摆地摊、送牛奶、织毛衣,孩子找临时工作维持。
2004年开始,霍岱珊和他的团队开始考虑如何运用生物净水过滤装置解决饮水问题,2008年他们研发出来的淮河污染区地表饮用水的生物净化装置开始在一个叫洼子村的地方推广,但是以他们的实力不能扩大。正在这个时候,霍岱珊看到了康师傅发起的“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他很高兴,连忙召集团队成员讨论参赛事宜。结果他们获得了金奖。霍岱珊高兴地对记者说:“获得康师傅提供的25万元奖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获奖本身是对我们的存在和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我们的项目被社会认可,扩大了社会知名度,会有更多民间资金和企业加入,原来可以帮助500人现在可以解决1万人的吃水问题。”现在“淮河卫士”希望把他们这个民间项目过渡成国家项目,能够大规模的复制、推广。
小周是暨南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他在进校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SIFE社团。2008年,他和同学们发现韶关上坝村水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对此进行调研,并希望在以后能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去落实解决方案。正在这个时候他们看到了“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于是他们欣然参加并获得银奖。小周说:“这个活动让我们的行动顺利地进行下去,变成了可具体执行的项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与社会合作、充实对外联系的交流平台。”目前他们已经成立了执行项目的团队,而康师傅也会继续关注这个项目并对他们的项目管理提供一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