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中服务业占比只有43.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比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也要低一些。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上周六发布的数据,10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为55.5%,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
从去年10月起非制造业PMI基本处于55%-58%这样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看出,中国经济虽然在这一年中下行,但经济结构在调整,服务经济有所提升。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43.4%,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最近一年服务产业的提升更是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5%,在7.7%的增长率中拉动了4.2个百分点。
然而由此是否就可以说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因为上述中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的结论是含有很大水分的。这里不是说上述的统计数据含有多少水分,而是说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那个“中国产业结构有很大改善”的结论。
中国GDP中服务业占比只有43.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比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也要低一些。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服务业占比应该在6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服务业大概滞后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03年-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6%。2004年-2011年,我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为22.4%。
在理论上应该加快的服务业投资,实际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这怎么能说服务经济得到增强呢?
今年最终消费在GDP比重的大幅提升,其实是相对投资和外贸下滑所引起的。前三季度,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是50.5%,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下拉GDP负增长0.4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现在已经回升,今后可能会逐渐平衡,但是负增长的局面毕竟只是偶然出现。
而中国经济要减少投资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需要减少的只是重复低效的投资。中国目前的人均资本存量大约为1万美元,而日本的人均资本存量则大约达到了14万美元,美国则为10万美元左右。因此中国需要投资。但是,一旦制造业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正常,中国的服务产业却没有更大的投入时,经济结构恐怕又要回到原点。
当一个看似乐观的数据摆在面前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多方映印,对现实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非制造业PMI尽管有所上升,但距离“调结构”的目标尚远,服务产业仍需要真正的增长。而服务产业的增长还需要国内需求的扩大,归根到底还是要较大幅度地提高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郁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