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制造业“合作大于竞争”

时间:2012-11-02 10: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尽管制造业向东盟国家转移给“中国制造”带来挑战,但多位中国和东盟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东盟间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合作大于竞争”,中国与东盟之间制造业合作依然是主旋律。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东南飞”趋势下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共赢,关键在于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部有计划地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产业梯度转移首先需要认清楚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产业结构。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说,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存在三个梯度,中国东部和新加坡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中国西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是工业化中期;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是工业化初期。中国和东盟要针对这一发展梯度,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多赢,除了中国国内东部向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外,还要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佳贵认为,中国与东盟要实现“产业的差异性布局”,即要结合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战略,将一部分制造业的能力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既解决当地劳动力与相关产业发展,也优化中国国内产业布局。具体而言,中国要避免继续将制造业锁定在中低端产业,而是通过向东盟国家转移一些低端产业,借此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对于如何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

  首先是发挥华商的作用。辜胜阻说,产业转移中华商的作用不容忽视,华商具有实力雄厚、影响巨大的优势,世界华商产业资产超过3 .9万亿元,其中80%集中在亚洲,在产业转移中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其次,建立中国与东盟先进制造业科技合作的协调机制。中科院院士潘际銮建议,充分利用现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员会以及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从而加速中国科技成果在东盟的推广,助力中国先进技术研发。

  再次,发挥产业园区的作用。专家认为,产业园区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发展理事会首席执行官拿督哲巴星甘·艾萨·约翰说,“产业园区不但能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好的投资目的地,也能够为其他的公司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一些专家觉察到了中国-东盟贸易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趋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英国科学院院士詹姆斯·莫里斯说,在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由此带来很多贸易转移。“我们可以在越南看到韩国工人。即使在自贸区成立以后,我们也可以预见这样的劳动力转移现象。”

  有专家认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或将成为趋势。鉴于此,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王一江建议,应参考欧盟、北美和其他一些先进自由贸易地区的经验,试点开放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目前我国对中端劳动力还没有正式的开放政策。而据詹姆斯·莫里斯介绍,对欧盟来讲,目前正朝一个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来发展“通过建立一个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欧盟成员国的劳动人员可以在成员国家无障碍就业。”

  王一江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数以万计的劳动力涌向珠三角地区,给制造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地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又吸引了大批劳动力继续转移,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中国制造业的中心。

  他建议,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由于工资福利的上升,较东南亚竞争力下降,可以考虑在广西沿海航空、海运、陆地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北部湾,划出一片地区作为劳动力流动区域,允许东盟国家的劳动力前来寻找到工作机会并就业,并通过这片区域进入到中国其他地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国充分利用东盟国家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使全世界投资者,包括全中国的投资者找新的投资场所。”王一江说,劳动力转移之后势必会引起制造业转移,下一个“中国制造”的热土又将崛起。(记者 王秋凤 张捷)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