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尽管今年烟叶生产遭遇低温、干旱等不利气候影响,但收购烟叶达到101.24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10.4亿元、烟叶税1.9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烟叶规模在大灾之后再次恢复到百万担水平,实现了连续14年平稳发展。
我市切实抓好烟叶生产的产业提升工作。“翠碧一号”是三明烟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福建烟叶的一面旗帜。全市上下把彰显烟区特色摆在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明烟区生态、品种和技术优势,切实通过调整品种布局、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技术配套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以“翠碧一号”为代表的“金三明”特色烟叶品牌。2011年度,全市“翠碧一号”落实面积33.89万亩,约占总量的80%。
各级下大力气加大科技投入,抓好优质烟叶开发研究工作,着力解决烟农劳动强度、技术复杂和生产成本问题,积极探讨烟田轮作的有效模式,落实好烟田轮作措施,解决好老烟区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注重转变生产方式,在烟田基础设施、规模化种植、集约化育苗、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特征,烟叶生产减工增效明显。烟用机械推广步伐加快,剪叶机、培土机、喷雾器、拔烟秆机等成熟机械普及率高达40%,烟农种烟亩均用工量由往年26个降至22个。烟叶担均价格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029元,同比增长12%。(本报记者 巫瑞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