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可能有所提高 保费收入或恢复较快增长
在经历了今年的新单业务负增长、股债双熊导致的投资下滑和巨额浮亏等诸多不利情况后,市场人士分析,保险业已处低谷,如果明年宏观政策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微调空间放大,资本市场有望迎来阶段性行情。这将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进而提升保险产品吸引力和保险公司净资产,保险业明年有望迎来业绩拐点。
明年投资收益有望提高
就明年保险投资,多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今明两年股市难有太大起色,底部震荡格局可能持续。“若外部动荡加剧,中国经济出现超预期下行,不排除政策会有大调整,这有可能带来难得的阶段性投资机会,保险资金在策略上会保持积极,争取抓住机会。”一保险机构投资人士称。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为12.8%。
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仓位上限为25%,目前仅为五成左右的仓位水平。再加上保险资金目前每年仍以1万亿元的速度增加,“若明年出现阶段性行情,巨量保险资金把握机遇,其投资收益有望大幅提高。”上述人士称。
国泰君安数据显示,自三季度末以来,考虑到股市、债市变化,三家上市公司净资产就上升4.1%-6.3%,净资产增速已过拐点,开始步入上升区间。
中金公司报告表示,相对于股市波动,寿险业具有更高的业绩弹性。在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中,由于中国人寿所持债券中可供出售类比例较高,权益投资比较大,未来若股市、债市出现上扬,其净资产会有显著提升。
寿险保费增长僵局将被打破
保监会最新发布的10月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 1-10月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2223.72亿元,同比出现1.28%的负增长。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为3795.70亿元和8428.0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7.6%和-7.9%。这意味着,由于寿险业务压制,目前保险业保费增长僵局仍持续。
在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截至10月底,中国人寿累计保费收入为2821亿元,同比增长1.4%,10月单月保费收入179亿元,创近年来单月保费新低,同比减少16.0%,比9月单月负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
中国平安寿险保费收入1016.54亿元,同比增长30.5%,保费增速较上月进一步下降,继续创出年内累计保费增速新低。10月单月保费收入77.08亿元,同比增长15.3%,比9月单月保费增速有小幅的下降。湘财证券报告指出,银保渠道保费负增长趋势仍未见底,但银保渠道在平安寿险并非重要渠道,因此对平安寿险整体增速影响有限。
中国太保的寿、产险10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815亿元和51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38%和19.7%。从10月单月情况看,寿险10月保费70亿元,同比零增长,产险10月保费43亿元,同比增长22.9%。
今年以来,寿险业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承受巨大压力,不少公司新单下滑。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保渠道保费下降3.5%。业内人士指出,银保渠道保费占比已连续三年下降,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
同时,退保率也在攀升。保监会发布的保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寿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779亿元,同比下滑7%,退保率升至3.14%。根据国寿、平安、太保的三季报,三家上市险企前三季退保金合计达37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
市场人士指出,与收益率持续攀高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银保产品大多具有短期、储蓄性质,且收益率受制于资本市场,并无优势。在此情形下,银保产品销售下滑,退保率逐步攀高。
不过,多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寿险业最差的时刻已过去,明年有望迎来拐点。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无论是需求还是渠道,2012年寿险业压力比2011年要小。
国泰君安预测,由于今年寿险业已处底部,明年回暖趋势基本确定。需求方面,明年利率有望保持平稳或下降,寿险产品机会成本下降,寿险需求有望改善,保费增长有望恢复到10%以上。渠道方面适度回暖,今年4月,保监会已出台《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将保险销售渠道扩大到证券公司,随着保险资金退出自有交易渠道而转向券商,保险和证券合作有望加强,券商代销保险有望成行,银保合作僵局存在解冻可能。
中金公司预测,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将恢复较快增长。
产险业高位盘整
受益于前两年新车销量大幅上升和行业竞争有序展开,产险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成为2011年保险行业唯一亮点。整个产险业保费增速和盈利能力均达历史高点,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均实现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保费增速。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已达91%-92%,产险承保盈利已达高峰。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竞争加剧,产险业承保利润率难以长期维持高位。中国平安三季报公布的综合成本率为93%,而上半年为92.9%,若考虑单季度,三季度上升幅度将更明显。
保监会9月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车险费率市场化启动。国泰君安保险行业分析师彭玉龙认为,在汽车销量下降和行业盈利丰厚的环境下,竞争加剧不可避免。
不过,他指出,虽然新一轮车险竞争难以避免,但竞争程度仍有限:一是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和偿付能力;二是信息平台的完善与共享;三是监管加强。因此,在不出现恶性竞争的前提下,车险盈利周期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