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最近出台的“八个行动计划”中有关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的计划格外引人关注。汪洋书记曾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幸福导向型产业”,并将其作为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而广东省“十二五”发展主题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显然,幸福导向型产业计划恰好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了。
这次的行动计划强调: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保证。要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去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努力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民幸福感的同步提升。
同时,行动计划还明确将重点推进八大幸福导向型产业,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健康卫生、便捷出行、食品餐饮、体育健身、智慧生活、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绿色环保等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新需求。并且有具体的指标要求,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幸福导向型产业将初具规模,增加值达到1.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6%。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行动计划精神,幸福导向型产业应该体现三大特点:一是民生为重。八大幸福导向型产业无不体现了重视民生的需要,大都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当然需求层次上是从温饱型上升到了小康型、富裕型,但仍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型、政绩型、GDP型产业。也就是从“以物为重”到“以人为本”,直接针对“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现实问题。
二是感受优先。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状态,广东去年以来第一次对幸福指标进行考核也设定了客观值和主观值。通常产业是较为客观性、经济性的,侧重于物理性计算。从八大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选定来看,大多涉及民众的切身感受,或者说民众的生活方式将受到显著影响。因此,发展这些产业不仅要强调其产值、增加值、附加值,更要重视其质量、感受性。如休闲旅游闹得人心情不好,出现强买强卖、货不对板、疲于奔命等等现象,再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带来幸福感的。在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时要特别了解民众需求和体验,征求民众的意见,重视反馈和建议。
三是产业机遇。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方向是轻型化,并与人的幸福感相关,这是在满足民众温饱型需求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市场开发,蕴含着极大的商业机会。目前,一些“硬产业”往往是产能过剩,虽然也存在着提升的需要,但“软产业”的需求某种意义上是无穷的。如一个家庭通常有一两台电视、一两台车就足够了,即使升级换代也有一个过程;而健康、餐饮、文体、休闲、旅游、网络、娱乐等等需求则似乎是无穷尽的。显然,这对于走向小康和富裕型生活状态的民众,市场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企业和投资者应该好好抓住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所带来的商机。
反过来,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刺激“硬产业”。如旅游出行多了,就会对道路、酒店、游乐场所产生需求;养生休闲多了,就会对新型餐饮、营养物质、休闲场所产生需求……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广东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到内需拉动型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广东首倡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兼具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作者为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