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稀土配额管理在稀土出口过程中的地位正变得无足轻重,传统的行政干预手段无法根除行业痼疾,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国家应更强调经济手段来对稀土行业进行调控和管理。
商务部近期下发了2012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共计9770吨。2012年全年出口配额共计30996吨,比去年全年配额增约2.7%。但今年的稀土出口量仍延续去年的疲态。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稀土矿石、金属及化合物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42.7%至4908吨,如果下半年保持这一态势,全年出口量将不足1万吨,实际出口量将远小于稀土配额总量。去年的情况也类似,稀土出口配额共计30184吨,实际出口仅使用1.86万吨。
但按照国外海关统计,去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总量达4万吨,通过走私流出的稀土量超过2万吨,超过正常渠道出口数量。在配额富裕、走私猖獗的背景下,稀土出口配额陷入尴尬境地。
近期欧美国家针对中国稀土政策的着力点都在稀土配额制度上,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多次联合对中国稀土政策发难。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国败诉,稀土出口配额政策也将随之调整。这意味着,如果稀土出口政策被迫做出调整,对稀土行业的调控管理必然会转移到国内的开采环节管理上。而从国际趋势和贸易规范来讲,放松出口限制几乎成为稀土出口政策的主要方向,这也要求加强开采环节生产限制,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工具调节市场的手段也将得到不断加强。
事实上,目前国家已经加大对稀土生产环节的治理,譬如工信部近期下发《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将小规模的开采能力和落后的生产能力淘汰;鼓励行业龙头兼并重组,目前大部分地方稀土资源已经整合完成。
但是,无论是从贸易环节还是生产环节,行政干预所产生的效果仍有缺憾,私挖滥采、走私出口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就使得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国家应加强现有行政手段的调控效果,同时应更强调利用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加强管理。
通常来讲,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税、增加企业对资源修复成本的承担等手段来增加企业开采成本,也可以利用信贷限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等方式,增加企业进入门槛。
从行业自律来看,国外很多国家的稀土行业管理是由稀土行业协会来完成,包括行业协会做出的与调控价格相关的企业出口限制、行业生产规模限制等措施,这些行业自律性措施不仅对行业生产和发展有约束,也可以减少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目前我国也成立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下一步应该充分发挥稀土行业协会的作用。(本报记者 孟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