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汪辜会谈将届20周年之际,民革上海市委、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26日在上海举行学术座谈会,对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其间沪上专家或多或少地“重提旧事”,对汪辜二老于谈笑间化解复杂问题的勇气与智慧甚为感佩。
“可以说汪老不仅在做蓝营人士的工作,他也在做绿营人士的工作,做台湾各方人士的工作,这开创了先例。”言及汪道涵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贡献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这样表示,“他可以和任何人谈,但谈并不代表没有原则,相反他的原则性很强。”
据黄仁伟回忆,在一次与台湾绿营人士会面时,汪老一上来就先发制人:“你要谈‘独’?还是谈‘统’?”面对如此发问,会面的绿营人士当即懵了,“他既不能当着汪老的面谈‘独’,但统又不符合他的主张,这充分说明汪老在与台湾各界人士交往过程中具备极强的原则性。”
在谈到20年前汪辜会谈的意义时,黄仁伟认为,两岸的问题不能不急,却也急不得,处理当中的分歧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从事多年两岸新闻报道的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曹景行,从汪辜会谈时的一张照片说起,“当时双方共签署了4份文本,签署文本总是要填年、月、日的,可填了月和日,独独空了‘年’,因为不知道填哪种纪年方式,就说回去自己填。”曹景行感慨,这足见当时互信之脆弱,破冰融冰之艰难。
他认为,20年前的汪辜会谈就像锚一样将两岸关系稳定下来,就算在1994年至2008年间两岸关系一度急剧下滑,“但是守住了一道防线,即便台湾政党轮替,他们想倒都倒不回去”。
上海台湾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倪永杰将20年前的汪辜会谈称作“一个典范”。他将其后的启示概括为四点:首先汪辜会谈明确了“一中框架”是两岸谈判的前提;其次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是根本宗旨;再次两岸应本着务实的态度搁置争议,求大同存小异;最后应与时俱进地全面发展两岸关系。“未来应巩固基础,累积和平发展的民意,民意越强大,两岸关系就越能朝前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早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也曾回忆起20年前会谈之点滴。“外界不知道当时计较到什么程度,比如会谈选址,台湾方面不愿意到大陆来,觉得有主客之分,海协会则认为岛内条件不具备,最后才找了和两边关系都不错的新加坡。就连选择会场也要求有两个门,说好一个时间同时从两个门进去,这样就不存在主客之分了。”
严安林常说“汪辜会谈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他认为,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坐下来商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两岸关系中客观存在的政治障碍在影响两岸交流的深入,如何寻找解决分歧的办法是推动两岸关系制度化必须跨过的门槛,应该务实来面对和协商处理客观存在的分歧,当务之急是对话,汪辜会谈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是一个典范。(记者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