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石正方16日在华广网刊文表示,继“大三通”之后,两岸交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堪称开创性、指标性意义的“两岸通”,如两岸“通游”、两岸“通学”、两岸“通婚”、两岸“通信”、两岸“通汇”等等。在凸显和平发展的利好形势下,两岸“大交流”欣欣向荣,不断取得新进展,步入新里程。这些“两岸通”作为两岸在特定领域交流的“零突破”或者重大进展,对两岸在该领域全面深入交流具有激活作用,因而,其重要性不亚于两岸“大三通”,所以也被称作两岸“第四通”。
全文内容如下: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台北会商”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宣告两岸同胞期盼了近30年之久的“大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两岸交流进入全面“三通”时代。“大三通”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两岸经贸、航运、邮政往来的“截弯取直”、两岸交流效率的提高,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标志着两岸互动协商、和平发展时代的来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的开启,预示着两岸交流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得到快速、飞跃发展。正所谓“‘大三通’打通了两岸交流的‘任督二脉’”,近年来两岸在社会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交流交往的飞速发展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继“大三通”之后,两岸交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堪称开创性、指标性意义的“两岸通”,如两岸“通游”、两岸“通学”、两岸“通婚”、两岸“通信”(“电信通”——两岸海底光纤对接)、两岸“通汇”等等。在凸显和平发展的利好形势下,两岸“大交流”欣欣向荣,不断取得新进展,步入新里程。这些“两岸通”作为两岸在特定领域交流的“零突破”或者重大进展,对两岸在该领域全面深入交流具有激活作用,因而,其重要性不亚于两岸“大三通”,所以也被称作两岸“第四通”。
其中,如MOU的签署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步入实质阶段,由此拉开两岸金融合作的序幕。从大陆QDII入台股投资到两岸ECFA早收项下金融服务业开放合作,以及两岸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等,两岸金融合作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始于“MOU”,可以说MOU不啻为两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另外,以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程为标志,两岸“通游”正式开启。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但促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成长,为台湾经济注入生机活力(据台湾方面统计,截止2012年6月底,大陆游客赴台总计已近466万人次,为台湾创造了2022亿新台币的可观收益),推动了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催生了海峡旅游品牌。而且,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层面,两岸“通游”有效促进了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特别是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为两岸社会近距离接触提供条件,创造了两岸民众通过深入交流交往缩短心理距离的机会。而两岸直接“通汇”,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便利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减少经由第三地通汇的效率、效益折损,还会促进两岸跨岸网购等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的快速成长,惠及两岸商家业者,便利两岸消费者,提升两岸民众福祉。
事实上,无论是两岸“三通”还是两岸“第四通”,其实质都是经由两岸机制性协商,消除两岸相关领域交流的政策障碍,打破制度瓶颈和矫正制度性扭曲,建立沟通两岸、实现双向交流的便捷通道,从而有效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曾提出以“搭积木”方式推进两岸关系的主张,两岸往来不断涌现的“第四通”正在践行两岸关系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只要两岸秉承一个中国原则,协力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则必将迎来两岸关系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石正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