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台湾104人力银行发布最新调查数据,有在大陆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中,只有9%自评“台干比较优秀”;有高达73%的人认为,“台干以前有优势,但陆籍人才已经崛起”;15%认为,“没有特别优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很多”。从调查数据来看,台干的优势似乎在慢慢丧失,为此,导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厦门台商和台干,他们是否有这样的危机意识?面对大陆的人才冲击,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呢?
现状:年轻台干福利慢慢被削减
据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同样的岗位,薪资水平台湾大概是大陆的三倍。例如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倘若应聘大陆一个文员工作,每月薪资大概是1700元人民币,而台湾高校毕业生每月是23000元新台币。不过,倘若台湾人才到大陆就业,往往还能拿到比在台湾更高的薪水,根据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有78%的大陆台干薪资高于台湾,平均高出51%,只是,如今愈年轻的台干,薪资溢价幅度就愈小。
在厦门一家台资制造业工作的“80后”台干林义告诉导报记者,他的薪水比在台湾时高一些但并不多,因为他所从事的行业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未来也没有太多看涨的趋势。而原本台籍干部在住房等方面有些补贴,但是如今这部分福利也在慢慢地削减。
不过,即使在待遇上没有太多的诱人之处,林义仍然觉得大陆很有吸引力,他认为在大陆工作,可以借机游遍广大河山,增加人生阅历,这比待在台湾岛内更能开阔眼界,他的理由得到了调查数据的印证。据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有大陆经验的上班族前往大陆工作的主因,首选“大陆市场潜力大”的占52.3%,“增加工作历练”占49.6%,“公司安排”占42.7%,“薪酬较优渥”占37.4%,“两岸竞争先卡位”占25.3%,其它为“台湾工作机会较少”占26%,以及“大陆国际化”占19%。
趋势:台干上司也可能是大陆员工
在104人力银行的调查中,台干们对于自身优势的肯定正在慢慢地丧失,硕士学历、派驻上海3年的人力资源台干说,大陆本地人才崛起,台干优势只剩下苦干实干、刻苦耐劳,最早到、最晚走。派驻山东烟台的电子业经理观察到,很多台干面临大陆员工从属下变上司的窘境,最终因为公司没有回任制度而回不去台湾,即便回去了,也对原本的职务适应不良。
对于想回台湾而回不去这一点,厦门一家陶瓷公司的台干姜先生深有感触,“我也曾想要回台湾工作,但是每次回台湾不久,老板知道我有大陆的工作经验,又会把我派到大陆来”。
在厦门某大型公司担任创意总监的台干齐先生,他对这个危机感倒不认同,“经验值是一项技能,就像打仗一样,新兵和老兵的差别摆在那,我想,台干们只要保持着进取的精神,后面的人就算一直追,也不一定能追赶得上”。齐先生把他这行的台干们比喻成“船长”,“为什么老板要请台干来当船长,而不是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就可以了,因为关键时刻,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而林义认为,在他身边的台干跟陆籍干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和执行力上,“对于制造业来说,这两样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台干还是有优势的”。
原因:用台干成本会贵很多
厦门京鱼数位公司的台商罗继志,他在厦门从事的是创意产业,按理说,台湾的创意产业比大陆更活跃,直接从台湾挑几个台干来,不是更好吗?罗老板却说,他喜欢用大陆的新人。
罗继志说,他身边的台商朋友,也有不少人请台干来帮忙,但是台干们就算是按照台湾的薪资水平“平行转移”到厦门来,也还是“贵”了很多,而且公司还要负责其吃、住、行,每三个月要准备一张往返的机票让他们回家,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开支。
倘若把雇佣台干的这笔钱花在培养大陆籍干部身上,罗继志觉得效果一点都不差,他的公司成立至今,并没有请过一名台干,反而是向厦门及周边的大学毕业生伸出橄榄枝,一个新人花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观察,再经过8个月的时间培养专业水平,这样,基本上坚持下来的都能符合他的要求。罗继志说,他们公司员工的流动性不大,而且员工们都做得挺开心的,而他采用台湾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给予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同样可以打造出不输于台干的大陆人才来。(杨思萍)(《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