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8日电 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今日刊文《大陆人看台湾:有记忆的城市》。作者到过台北多次后,避开大道专门寻访台北的小街老巷,感慨“巷弄,才是老台北进出、荡看,日日亲炙,年年感怀的真正生活空间。”
全文摘编如下:
到过台北几次之后,我开始一有时间就走出饭店,避开大道专找小街老巷走,去探究那喧哗之外的幽情。当时还没有看过舒国治的《水城台北》,不知道“巷弄,才是老台北进出、荡看,日日亲炙,年年感怀的真正生活空间。”走的也是他在书中不曾提及的无名街巷,就是这样,亦带给我一股享受和兴味。
走巷弄,无论是否知道它的底细,都好似在历史,文化和时尚中穿行。也许这里曾住过什么大户人家,也许出过什么文化名人,抑或有个出名的料理店,现在却已改为专卖童装。走过紧闭的大门,看着挂在店外的招牌,总能想象其内之丰富,禁不住去想它们的前世今生。也有一些街巷日式房舍,小小庭院,使我想起在日本生活的日子,一股隐隐的“乡感”悠然而生。
幽深的小巷,街口有一家小杂货店,老板整天在店里搬弄货物,我的脚踏车坏了就找他修;再往里走,是个家庭菜铺,这家的蔬菜都放在门口,老板娘永远围着一条漂亮的围裙,一有客人立刻跑出来,笑容盈盈;小街上还有料理店,居酒屋。暮了,店家的灯笼亮起来,一阵清悠低缓的音乐从店内传出,飘散在夜色中,多少次我在这样的小巷里或匆匆或轻缓而行……。台北的巷弄唤起我久远的“乡感”,但又觉得余味未尽,却也留下莫名的依依之情。
走在这样的街巷,我还会庆幸台北的现代化还没有“破旧立新”到与大陆一样,在兴建高楼大厦的同时,还能容忍怀旧的人在老巷中穿行。想起我出生成长的城市,早已天翻地覆换了模样。一切旧的都被推倒,一切过去的痕迹亦不复存在。与我,它变成了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与萍水相逢的任何大都市没什么两样。
在不得不感叹它的日新月异之时,总也不免有种失落和惆怅。总以为来到儿时的旧地,那个你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总该有些如见故人的期盼和激动,总会有那一股自小已习惯的街巷气味扑面而来,总会有那一抹当年留在身后的留恋,也总有几座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历史”证物,但却“忽然”发现它变得那么怵新,那么陌生!那熟悉的气味,那恒久的画面,那依依暗恋的场景,都变成了自己的想象和一个人的记忆。城市里的“新”与“旧”,真的水火不容吗?“拆旧造新”与“保旧更新”,哪一个体现了更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哪一个更耐人品味再三?此一刻也,禁不住别过头去,目光空泛,不知该作何感叹?
看了《水城台北》我涌起要把书中提到的名巷走一遍的愿望。朋友一听,马上答应开车带我“去一趟”。我婉谢了朋友的好意,想留给自己一些回味和享受,留待那一日“边散步,边聊天,吃点小吃,看看路树,赏赏人家门墙的悠闲之游,藉以略得一抹三,40年前台北人家住居的约略风味……”仅此,台北就值得我再深探下去,从容地,享受地去欣赏和感受这座城市的内涵之美,去寻觅隐密在僻街小巷中的佳境。况且,已有朋友说要帮我设计一个不一样的台北深度游,除了期待和感谢,我哪里还有不遵从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