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3日电 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今日刊文《大陆人看台湾 城市中的市民生活》。作者来自大陆,通过赴台个人游自助游览宝岛,在台湾的切身体验之后,感叹在台没有“丝毫的隔膜生疏之感”,“随处感觉得到亲切和人情味”。
全文摘编如下:
“你是游客吗?”在荣总医院一坐进计程车,司机就这样问。“什么游客会‘游’到荣总来呢?”我笑着反问,这已是一天中我第三次被人这样问。这是2011年6月28日,两岸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第一天,难怪我在台北这么“招人”。
在台湾,我是游客,但我又不仅仅是游客,我有亲戚住在台北,来台北总要看亲人,对这里多了一份牵挂和思念;我还有许多朋友和同事在这里,这些“熟人”又总把我当“游客”,义务当导游,带我逛夜市、买小吃、送台湾特产,让我觉得自己非常“VIP”,久不久就想来这里跑一趟,过把瘾。当我在台湾遇见大陆来的客人时,会忽然觉得自己是“主人”,忙着为这些人介绍景点、提供资讯,在他们眼里我当然不是游客,而是在台湾的“自己人”。
由于这重重身份,人们最终要问我一句“台湾到底怎么样?”或“你喜欢台湾吗?”我的回答是“有我喜欢的地方。我喜欢那里的人;喜欢城市里那一份儒雅的、人文的氛围;喜欢乡村中那一股平实的、温馨的感觉;喜欢弥漫在咖啡和乌龙茶中的自由空气!”
第二天一早,就有人问我感觉怎样?是你想象中的台湾吗?10年之后,还是有人这样问?其实,它并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它不同于我生长的城市,也与我生活过的日本非常不同,就是相较我后来工作的地方香港亦有明显差别。尽管有种种不同,却没有丝毫的隔膜生疏之感,它带给我随处感觉得到的亲切和人情味。
首先,这种亲切感来自于语言和文字的相通。那些电影里看到的,歌曲中听过的,书本上读到的,朋友口中谈过的“台湾”,是一个我看得明文字、听得懂语言的地方。满街的广告、店铺的招牌、路标街名,看上去不仅一目了然,还有老友重逢之感,更有不少保有传统文化之板眼。混迹在喧闹的街市,满耳都是一听就明的普通话。难怪大陆人“惊叹”:去了台湾像是“回家”。
计程车司机,像许多地方一样都是时事评论员。大到“总统”选举,小到超市降价,没有他不知道的,也没有他不敢评论的。和他们聊天是我获取台湾社会资讯的一大来源,他们的言论有些犀利(多与选举有关),有些怪诞(一个台北司机告诉我当时的台北市长为什么要取缔‘华西街’),也有时令我捧腹大笑(听他们对陈水扁弊案的分析)或沉思无言(比如两岸关系)。去商店购物,更加无障碍。虽然有时我听不懂他们的快速询问,比如“要不要打统一编号?”,此“统一”当是不同于国台办口中的彼“统一”也。这种共同,使沟通变得方便自然,加之一般民众的友善态度,消弭了隔阂和陌生感,你可以像邻里一样和他们闲话家常,体验久违的“城市中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