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副县长吴友钦右在总兵署迎接记者团。人民网郭亚飞摄
随着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一个多月以来,个人游的关注度持续升温。8月中旬,由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诚邀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福建日报等10家媒体,开启了参访个人游暨台澎金马地区主题之旅,走访体验“小三通”,实地踏访大陆居民经常到访的台湾主要景点,了解台湾个人游之相关配套旅程情况。
个人游首站 金门
金门以闽南文化、战地文化、侨乡文化为主,其中战地文化最有特色,有翟山坑道、莒光楼、总兵署、狮山炮阵地、金城民防坑道等。
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经“小三通”抵达金门,并参观翟山坑道、莒光楼、炮弹钢刀厂。
金门,虽只是闽南沿海的一座小岛,却具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十九世纪末,金门居民大量移徙东南亚,成了闽南侨乡之一;内战期间,两岸对峙,使金门成了前沿阵地,这些特殊的历史因素,使今日的金门,成为汇集闽南、战地和侨乡三种特色于一体的文化橱窗。
8月的金门,日照强,气温高,游坑道是不错的选择。
来到大金门底下的翟山坑道,凉意袭来,煞是爽快。“翟山坑道里冬暖夏凉,没有管制,是游客来金门必看的景点之一。”金门县府特约解说员陈正中告诉我们。
坑道由两部分组成:长100米、宽6米的坑道及总长357米的A字形水道,可容纳42艘小艇进出、回转,堪称“地下金门”杰作之一。
顺着坑道内幽暗的光线,循着阶梯而下,见到鬼斧神工的水道。“每年一到3、4月份,就有坑道音乐节,军事的刚强与音乐的柔和相结合,真是很奇妙。台湾民谣、世界名曲在这里汇聚,音乐人就在水道上演绎,游客或靠墙或席地而坐,陶醉在美妙音乐中。”陈正中说。
莒光楼,作为金门战地象征,是游玩金门必走的线路之一。
莒光楼是金门最具盛名的景点之一,位于金城莒光湖旁,是一古城堡式建筑,楼高三层,楼里陈列以金门的历史文物为主,有很多介绍金门历史、现状、建设成果、风光的图片,并有不少文物。
远望莒光楼,地处高台,建筑雄伟。最妙的是,登上三楼,远眺对岸的厦门,若隐若现的高楼映入眼帘,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莒光楼是旅游金门、了解金门的首选。
参观炮弹钢刀厂。金门拥有浓厚的战地色彩,特产或多或少与金门的历史有关,其中引人注目的应算是“金门钢刀”,正统的金门菜刀都取自于炮弹。
金门钢刀完全手工生产,过程是将所收集的弹壳经由切割、加热、打造、热处理、细磨、抛光等过程,除生产各种实用的菜刀、水果刀外,还有各种造型独特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刀。
正如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参观时说的,杀人武器变成艺术品,象征两岸由“战争走向和平”。两岸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已经过去了,今后应着眼怎样打造两岸成为和平的家园、和平的海峡,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山后民俗文化村,充满古趣的闽南传统建筑群落。
其实,金门不止有战地文化,大陆民众到金门观光,可看的东西很多。金门先民多往大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讨生活,清末民初时期又因战乱下南洋打拼,事业有成者即汇款回乡起大厝。因此,走进金门的古老聚落中,随处可见雕梁画栋、谨守儒道思想的传统闽南建筑与充满异域风情的洋楼,细诉着金门人侨乡奋斗的事迹。
山后民俗文化村就是金门保留最完整的古聚落房舍,该村建于清光绪26年,是旅日富侨王氏父子建筑的族居,历时二十余载筑成,计有16栋闽南式二进民宅及乡塾、家庙各一。全村依山面海而筑,全部房舍均采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建造精细,古意盎然,堪称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村落,在金门还有很多。
金门最缺的,是人气。“好山好水好无聊”是金门人自嘲的“金门三好”。金门本地网络论坛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如何拉动人气、提振经济。
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后,除经“小三通”往返两岸的台湾旅客外,不少大陆旅游团也经由金门搭机赴台。日渐增多的游客、日渐庞大的中转人潮,让金门人多了一份发展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