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实体经济合作面临挑战和机遇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的重要阶段,两岸经济合作也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两岸实体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也能为两岸的企业和民众带来实惠。
两岸实体经济的交流合作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经济环境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十分曲折。美国经济回暖趋势尚不明显,9月美联储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正式启动了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这使美元贬值压力增大,由此产生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给两岸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与前两次量化宽松启动时的外围环境不同,目前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留在美国的大量美元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并对经济联系密切的其它经济体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本已受到成本不断上升压力的两岸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
二是全球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改变。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目标,缩减消费,扩大出口,这就要求过去一直以美、欧为最终消费市场的两岸实体经济合作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如何加强两岸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合作,使产品最终市场成功转向大陆内需是两岸企业面对的挑战。当前中国大陆内需市场广阔,13.7亿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巨大,每年消耗的农产品、日用工业品、服务性劳务、以及住房需求均数倍于美国,但中国大陆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9.8%,与美国的19.4%相仿,而且目前更多的仍是依靠难以持续的低成本优势。两岸企业需要考虑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的优势。
三是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内容发生阶段性改变。近年来,两岸都提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及策略,双方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的竞争关系将更加突出,过去那种低层次、有明显上下游分工关系的合作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以前可以利用旺盛的欧美市场消化掉两岸过剩产能,现在全球经济形势长期低迷,两岸产业分工合作需要考虑如何避免重复投资,合作研发技术,制定规格标准,建立世界品牌,让两岸合作生产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经济形势蕴藏着三个有利于两岸加强实体经济合作的重要机遇:
一是两岸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在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内需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正在日渐重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世界经济结构向再平衡调整的震荡表现,美欧无法长期依赖虚拟经济支撑其经济发展,一旦出现调整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需要经济“再工业化”,长期以美欧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两岸企业必然受到冲击,需要调整产品和通路,将市场转向两岸内需市场。大陆近年来扩大消费举措已初见成效。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8.9%下降到2011年的2.4%。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一季度已经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大陆GDP增幅为7.8%,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
二是两岸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大陆和台湾分别连续7个季度和10个月经济下行,经济降速为两岸优化产业结构提供良好机遇。如同一个人骑自行车,转弯时必须降速,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整,正需要在经济降速时进行;但车速也不能太慢,否则自行车会倒,这意味着两岸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高值化和服务化。大陆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和服务业均占GDP40%多,与发达经济服务业多占70%以上相比,大陆服务业比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大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还很强,制造业直接创造GNP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产值的4/5,提供1/3以上的财政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但在国际分工中,大陆制造业基本上仍然处在中低端。因此大陆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服务业产业比重都有巨大空间,这也为两岸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机会和潜力。
三是两岸投资结构发生调整,两岸企业可以在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同时加快对外投资。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加速把更多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有业务外包,两岸企业可以发挥既有优势扩大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同时,欧洲经济正面临艰难时期,企业收购、设备引进、人员聘用都是近年来的低价时期,而且欧洲国家一些原本技术上保密的项目可能会出现监管松动,两岸企业在欧债危机下进行对欧技术投资将有助引进欧洲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