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初的美债危机引发全球股灾,其实质是美国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复合型危机重挫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美债危机虽然使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但也再次表明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东移,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这为中国大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形成世界市场、提升国际经济金融地位的提供了良好契机。两岸应加快推动更紧密的经济合作,防范风险,加强沟通,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强劲、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一、美债危机暴露出的问题
8月2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计划分三步提高债务上限2.1至2.4万亿美元,在未来10年分两阶段共减少赤字2.5万亿。美国虽然通过提高债务上限和制定长期减赤计划而暂时度过了美债违约危机,但美联储次日发布将把超低利率政策维持到2013年的声明,却向世人发出了经济前景悲观的信号。接着信评机构标准普尔5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等从AAA降为AA+,成为美国主权信用评等史上首度遭到降级,举世震惊。美国主权债务问题暴露出财政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危机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财政举债失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平息,美债危机又起,令主权债务问题再度受到高度关注。美国自1917年设定国债限额以来,至今已提高了94次,目前美国的债务规模(14.58万亿美元)已经超过其GDP(2010年为14.53万亿美元)。高负债比例加上美国对摆脱经济低迷状态束手无策,使人们对其偿债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动摇了人们对美国国家主权信用的信心,也为以信用为核心的、占全球流通货币量超过60%的美元体制敲响了警钟。
第二,货币政策失效。为尽快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的财政扩张政策也是引发美债危机的原因之一。当时美国为应对国内次贷危机的冲击,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先后推出1.7万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的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QE1&QE2)政策。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能拉抬经济、降低失业,反而对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扩张的财政政策则因低水平就业引起的税收减少而收不低支,赤字不断增加最终引爆了债务危机。
第三,经济结构失衡。无论是财政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其根源都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危机。近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众多新兴市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美国企业为增强产品竞争力而纷纷选择外包,生产外移加之本国新兴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导致美国结构性失业增加,贸易逆差不断上升,于是美国大量发行国债,使大量金融资本重新流回美国。可这种“中国搞制造,美国搞金融”的国际经济循环是建立在美元信用基础上的,一旦因经济结构失衡过大造成美国债台高筑而动摇美元信用,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都会接踵而至。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引致的经济低迷不同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是难以靠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解决问题的。然而美国似乎并未深刻认识到财政过度透支对信用体系的危害,迄今仍未放弃举债刺激经济的老路子。
二、美债危机对两岸经济的影响
美债危机前后,全球股市普遍暴跌,反映出美国债务风险和信用评级恶化严重挫伤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货币等刺激经济的政策工具已基本用尽却不能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复苏问题,为两岸经济发展前景也蒙上阴影。
第一,两岸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加。2008年中美两国虽然建立了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共识,但美国显然认为救经济优先于调结构,也因此美联储这一次宣布2013年年中以前资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至0.25%,相当于“没有QE3的QE3”。受短期内国际经济结构失衡难以扭转的影响,大陆的主要出口对象仍为美国,2010年大陆对外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其中对美顺差1813亿美元,约占总顺差的99%,美国经济疲弱对大陆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负面影响,而产品最终市场仍在美国的大量台资企业,尤其是资通讯产业也面临冲击。
第二,两岸金融市场面临更大波动。美债危机造成包括两岸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动荡,沪深股市由于此前已有较大跌幅,此次跌幅相对较小,台股则一度遭受重创,跌幅全球之冠。7月底至8月8日,台股跌12.63%,高于香港的8.69%、新加坡的9.57%和韩国的12.36%。以致台湾当局开始动用“政府基金”进场护盘,才得以稳住形势,但年底前的“万点行情”已经基本无望。除直接金融市场外,间接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引起高度关注。台湾产品结构高度集中于高科技产业,银行信贷也高度集中在这些产业和企业,公股银行尤其如此,致使台湾银行业信贷集中度在亚洲数一数二。以面板业和信息电子业的龙头企业奇美电子和鸿海为例,其银行贷款今年8月初分别为3091亿元和3070亿元新台币,均逼近银行对单一客户信贷占净值的15%的上限。如因产业不景气导致企业还贷能力下降,可能会对银行产生较大冲击。
第三,两岸金融资产面临更大风险。2011年6月底大陆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2万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1.9万亿美元又增长了70%。其中持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占大陆外汇储备的1/3,占美国总债务的8%,若再加上长期以来持有的房利美、房地美等企业债和有价证券,大陆外汇储备高达70%是美元资产。因此美国债信被降低评等或者美元急速贬值,都会对大陆的金融资产造成损失。台湾7月外汇储备中美债占38%,约1534亿美元,为美国境外第6大持有者,占美国总债务的1%。台湾外汇储备配置中以前只买AAA级债券,这次美债评等降级,使其外储中首度出现“非3A”级债券。
第四,两岸控制物价形势更加严峻。美债危机后大量西方市场资金涌入包括两岸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会增加两岸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管理通胀预期是大陆当前的主要经济目标。今年以来大陆物价水平持续高位运行,7月CPI同比上升6.5%,历史上看属于较高增幅。1978-2010年,大陆CPI年均上升5.56%,今年上半年CPI上升5.4%。其原因,除货币流动性充裕、前期自然灾害、资源性产品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输入性较强。美债危机前后,由于不看好美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量资金从市场中撤出,并由发达国家涌入新兴市场,加剧通胀预期。俄罗斯、印度、巴西的消费价格指数6月份也分别上涨9.4%、8.7%和6.7%。虽然普遍认为大陆物价快速上涨已经接近尾声,但美债危机无疑又加大了控制通用预期的难度。台湾近年来物价平均涨幅不大,今年上半年CPI上涨1.45%,全年预估1.89%,但在美债危机后,达到2%以下的物价上涨率目标难度也增大。(上)(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