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平:坚持适度从紧 慎用“贷款限额控制”

2011-12-01 08: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范乐

  最近一系列统计数据和经济现象表明,中国本轮的宏观调控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货币政策究竟如何“预调微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接受《经济参考报》“金融大家谈”栏目专访时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但调控手段应当改善,“贷款限额控制”尤其不宜继续沿用。

  杨再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有利于“倒逼”结构调整,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不正常增长,促使整个经济更加稳健运行。同时,本次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通胀刚刚出现转折,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但还处于高位,而且外部的因素不能不考虑。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本次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和前若干次的适度从紧不一样,是在实行量化宽松超常规的、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基础上,向正常的回归。”杨再平向“金融大家谈”栏目强调说。他指出,就贷款来说,按正常情况,近十年来贷款增量与上一年相比在1万亿元左右。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按一般趋势,2009年应该是6万亿元。但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下子由2008年的4 .9万亿元跳到了10万亿元。从贷款指标来说,目前还没有回归到正常。因此,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还应坚持一段时间。

  杨再平认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宜坚持一段时间,但是宏观调控不应干预微观,调控手段应当改善,“贷款限额控制”这一过时手段尤其应终止。

  所谓贷款限额控制,指中央银行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及其投向的管理方法。早在多年前,人民银行就发文宣布废止这一方法。当时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不再按年分季下达指令性计划,改为按年(季)下达指导性计划。这个指导性计划……供商业银行执行自编资金计划时参考。各商业银行依法筹集的资金……由商业银行自主使用,按照信贷原则和国家有关政策发放贷款。”

  杨再平告诉“金融大家谈”栏目,这一通知及其规定无疑仍然有效。但令人遗憾的是,类似贷款限额控制的手段,近年来频频被使用。事实上,这种做法弊端多多:

  其一,直接调控,一竿子插到底,撇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难免使宏观调控缺乏灵活性、适调性。一般来讲,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有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进而影响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其次,商业银行根据央行政策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产生影响;最后,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传导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经济总量、物价、就业等,使得货币政策发挥效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适时灵活修正货币政策的调控,撇开它则使宏观调控无法做到游刃有余。

  其二,限制商业银行自主决策有违市场原则,不利于把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其三,以宏观调控替代商业银行微观决策,必然负面影响决策时效质效。在具体贷款额度及其投向这样微观的层面,商业银行掌握更多信息,有更强利益动力,将这样微观层面的决策交给商业银行顺理成章。

  其四,对所有银行贷款限额,不分优劣好坏,必然限制优质银行应有的发展。优质银行对优质客户增加贷款,增加优质资产,理应受到支持和鼓励,而限额控制却限制其应有的发展,实不应该。

  其五,限额控制“一刀切”,往往切掉“有效贷款需求”,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有损实体经济应有的发展。正规金融对小微企业资金供给不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银行贷款规模受到了人为限制。

  其六,试图通过贷款限额控制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也往往无效。人们看到调控者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是:调控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限额控制,商业银行即试图通过贷款转让、票据融资、理财等业务绕开限额控制,调控者不得不进一步限制这些规避手段,这又对金融创新形成压制。

  杨再平说:“我们看到,有些中小银行,如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存贷比仅40%至50%,小微企业信贷非常好,自身的资产质量也不错,就是因为信贷控制而无法放贷。取消这一项的话,就会释放出很多对小微企业、‘三农’的支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或‘三农’的资金紧张。”

  他向“金融大家谈”栏目进一步解释说,在货币政策及银行监管的“工具箱”中,除了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三大法宝”以及央行在1998年提出的九大类比例指标以外,银监会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标准,比如,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强化贷款损失拨备管理,极大地丰富了银行监管的工具箱。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