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魅影重现 增长问题困扰全球

2012-07-23 09:32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范乐

  行至年中,当欧元区仍然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缓慢,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遭遇集体减速……种种迹象表明,一度困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问题已成为普遍难题,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似乎会在2012年后半期有增无减。各国央行纷纷宽松以对,大宗商品价格却持续走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企业盈利下降,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犹存,这番景象竟与2008年雷曼破产前夕有诸多相似之处。久违的全球通缩是否来临?相信每一个关注全球经济现状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表示,与2008年时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情况不同的是,经济增长问题已遍及全球。“寰球同此凉热”是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目前确实出现一些迹象让全球通缩的担忧升温,但这并不意味着物价水平的负增长,2008年的历史将重演。全球联合宽松使货币供应充足,加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因此雷曼破产所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枯竭目前看来并不存在。“现代经济的本质是需求经济,因此扭转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启需求。”他指出。

  增长问题困扰全球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上半年发达国家经济表现疲弱。在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世界经济前景作出了并不乐观的预测。这份报告表示,在2012年过去的两个季度中,全球经济复苏呈现进一步疲软的迹象,目前世界经济总体状况不佳,面临的下行风险依然很大。在谈到欧债问题时,IMF毫不掩饰地将其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如今,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IMF的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3%,明年也仅能实现0.7%的微弱增长。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今明两年将深陷衰退泥潭,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增速低迷。

  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复苏虽未偏离既定轨道,但注定充满荆棘。此前,美国商务部将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从2.2%下修至2.0%。二季度数据虽尚未公布,高盛预计同比仅增长1.1%。野村也认为在2012年余下时间内经济增速不会超过2%。高盛美国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这些数字“危险地接近美国经济被视为陷入失速状态的水平。”当地时间本月17日,在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发表半年度证词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承认,美国经济上半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速,目前可获得的经济指标预示着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更加疲弱。于是有分析人士担忧,2012年的美国经济会否成为2011年的翻版——2011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从前一季度的2.3%骤降至0.4%,此后是连续两个季度的微弱增长,到了四季度才回升至3%。除经济增速下滑外,令人不安的还有劳动力市场顽疾难解、“财政悬崖”风险不减等。普遍观点认为,QE3大门依然敞开。

  就在发达经济体一蹶不振之时,外部需求低迷加之自身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影响,新兴经济体也很难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出现了超预期下滑。2012年一季度以来,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印度一季度经济同比仅增长5.3%,不仅为七年来最低,也使得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1财年的经济增速降至6.5%,大大低于2010财年的8.4%;巴西今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仅为0.8%,为两年半来的最低。“很显然,全球经济普遍面临增长减速问题。”李建军表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全球经济形势未出现明显改观。这让“保增长”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全球央行接连宽松便是一大体现。

  通货紧缩魅影重现

  早在2009年,“末日博士”鲁比尼便预言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陷入通缩。三年过去了,通缩并未淡出人们视野。相反,伴随着全球制造业数据一蹶不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接连走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枚炸弹的威力。李建军告诉记者,全球通缩的后果严重。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恶化,企业的去杠杆化持续,金融市场萎靡,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的通缩经济的缩影。目前来看,上述迹象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全球经济已经出现通缩征兆。

  最新数据显示,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从5月的50.6降至6月的48.9,为11月以来首度跌破景气荣枯分水岭50,且创下2009年6月以来最低。该指标是由摩根大通与研究和供应管理机构所编制,汇总约20个主要国家的调查资料,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中国及俄罗斯在内。另据汇丰的季度调查结果显示,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第二季降至53.0,第一季则为53.6。该指数是根据16个新兴经济体的21项服务及制造业调查所得出。第二季新兴市场成长减缓,受制造业活动迟滞所拖累,尤其是中国及巴西。在制造业萎缩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呈集体回调。今年上半年,由于欧债危机再度深化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低迷,很多商品价格下跌20%以上。进入7月以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虽有所反弹,比如煤炭、铜在上周就出现急速上涨,但上半年价格坚挺的农产品却出现滞涨。

  “如果将上述数据表现视为‘表象’,那么,其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全球供需失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李建军指出,在全球货币宽松的大环境下,通缩或许不会过多体现在物价水平的下行,而是体现在全球经济在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下,从衰退走向复苏的艰难。“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呈现常态化,两者矛盾也日益激化。

  重启需求成为关键

  全球经济再平衡,注定是后危机时代各个经济体面临的长期挑战。有研究表明,去杠杆化是每一轮危机后的必由之路,主要经济体都会经历3年至5年的去杠杆化过程。在这期间,经济增速将受到显著影响。2012年,正是本轮去杠杆化的中前期,因此经济增速较2011年有所放缓。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如何找到走出经济下行区间的突破口,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在于重启需求。”李建军指出,因为现在经济的本质是需求经济。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影响需求的最直接原因和挑战就是债务危机,关乎未来的信心。“而摆脱其困扰的难度可想而知。”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本报记者,债务危机令发达国家财务状况堪忧,因此只能依靠货币政策提振经济。种种迹象表明,发达国家已不同程度地陷入流动性陷阱。“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结构调整问题,也就是如何改变对发达国家外需的依赖,更多依靠内生增长。”李建军如是说。长期以来,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让发展中国家饱尝了“高增长”的快感。当外需不振打压出口,过度投资加剧经济失衡,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出口等行业也应主动迎接挑战。以秘鲁为例,该国央行曾抱怨,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及欧债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已经成为该国出口面临的最大挑战。数据显示,2011年秘鲁对欧美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为减缓外需萎缩的不利影响,秘鲁调整了出口战略,在大力推动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还积极开拓亚洲和拉美其他国家市场。此外,秘鲁也将纺织品出口的重点市场从传统的欧美转向了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取得显著成效。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