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再而衰” 逐渐受中国因素影响

2012-06-21 08:48     来源:国际商报     编辑:范乐

  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中国经济是支撑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三只“鼎足”,其中至少两只“鼎足”被看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三鼓作气”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战略储备、自然灾害、垄断因素、出口管制等其他“次生”因素,并不足以引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单独走出一轮牛市行情。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而衰”

  客观来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最近一轮下跌始于2011年第二季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再而衰”特征。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基本上延续了2011年开始的冲高后回落特征。事实上,2012年5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连续第二个月下跌,否定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延续前段时间上涨趋势的说法。这样看来,从去年末到今年初,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充其量也就是一波反弹行情,现在已经是“到站下车”的时候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5月,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分别下跌7.2%和6.1%,其中,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19.3%,农业性原材料价格下跌16.4%,粮食价格下跌10.9%,饮料价格则下跌24.7%,而只有能源价格下跌动作相对温和,同比下跌幅度只有2.9%。不过,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不支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的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不能够仅仅“意思意思”,6月份的补跌还是比较有模有样的。其中,纽约上市的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在5月份回落到每桶100美元以下,6月份的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的重要心理关口,而每桶80美元的这道“坎”也岌岌可危。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强劲的牛市特征,并且在2008年7月创出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之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基本上算是“温和”。虽然价格水平也在缓慢提升,但基本上符合以往的价格涨跌周期律。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与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商品属性,而且更表现出强烈的金融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但继续走高,还迭创新高,以至于国际市场上原有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周期律被“顶”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03年~2008年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上涨165.1%,其中,能源价格上涨234.6%,金属价格上涨178.4%,原料性农产品价格上涨18.5%,食品价格上涨85.7%。然而,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水平在2008年7月“冲顶”之后,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遭受巨大阻碍,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也“晴转阴”。

  《左传·庄公十年》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言,“一鼓”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敲响,但由于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鼓”却没能“作气”,而是“泄气”。时过境迁,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一鼓泄气”,人们似乎已经不存悬念,对于进入“再而衰”过程也基本上能够有所共识,而现在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是,“再而衰”是否到了谷底,“三鼓作气”是否有可能开始,接下来“三而衰”是否会出现。

  随着美联储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大宗商品价格的“弹药”又充足起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因此从2009年末开始再现“阴转晴”,敲响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二鼓”。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在2011年6月30日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到期后,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牛市的“二鼓”敲了很长一段时间也终于看到了“再而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