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安理财市场 乱象来自结构性理财品

2012-06-11 10:52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范乐

  银行理财产品凭借银行的信誉和高于存款的收益,一直是国内稳健型投资者追捧的对象,但随着经济进入降息周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风光是否已经不再?

  而另一方面,近期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巨亏、消费者与银行对簿公堂的案例一再发酵,理财市场乱象让普通消费者“摸不着头脑”,是否更加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

  带着这两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对近期西安银行理财市场一探究竟。

  银行理财仍是普通投资主力

  “我买的理财产品明天到期,周五前资金能确定到账吗?”记者在某银行采访过程中,一位客户询问正在与记者交谈的理财经理,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她肯定是想拿这笔钱买国债呢!”理财经理的解释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原来,新一期电子式储蓄国债6月10日即将发行,面对收益率高于理财产品1-2个点、风险更小的投资诱惑,消费者自然不可抗拒。

  “虽然我们的收益率和安全性比不上国债,但银行理财也有自己的优势。”该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近期发行的国债期限最短也要3年,虽然可以提前赎回,但是提前赎回的代价就是收益率大幅缩水,“而我们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期限最长只有一年,年化收益近5%,短期理财的话,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很多消费者买理财产品已经养成习惯,到期就会自动购买类似的新产品,根本不需要我们特别推荐”,某资深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虽然出于银行降息、理财收益降低的考虑,他们有时也会为有长期理财需求的客户推荐定期存款,但大部分消费者仍会基于资金流动性和购买习惯的考虑继续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乱象来自结构性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其实就是一种金融工具,我们就是要教消费者怎样利用这种工具。”一位理财经理在回答记者关于投资风险的提问时这样回答。

  作为金融工具,高收益自然潜藏高风险。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预期收益超过6%的理财产品几乎全部为结构性的,挂钩对象包括股票、外币、黄金等,最高预期收益甚至能超过10%。

  “我自己绝不会为普通消费者推荐结构性理财产品!”该经理坦言,很多理财产品的说明书甚至连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看得懂,如果向只看重收益但投资风险意识薄弱的普通消费者推荐相关产品,出现风险在所难免,“他们肯定也无法接受巨额资金打水漂的现实”。

  但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为了拉拢客户、提高个人收益,在推荐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刻意回避风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也是银行理财市场乱象的直接根源所在。

  “都是分业经营惹得祸”,西安邮电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李鹏表示,目前银行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代理基金、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销售人员对这些产品的设计和风险防范并不了解,在高额代理费的诱惑下大力向消费者推销,这才是理财市场乱象的体制根源。

  理财要与人生规划相结合

  “理财要与自己的人生规划相结合,短期、中期、长期理财投资要结合,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方式,还要合理购买保险,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性理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理财经理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

  作为近年收益增长最快、动辄翻番的投资手段,房地产投资颇受国内投资者青睐,但多位理财师表示,他们并不推荐消费者盲目投资房地产,“跟买房等投资比较起来,理财显得更具规划性、更灵活、更有保障”。

  长期关注银行理财市场的李鹏也表示,跟国外金融消费者比起来,国内消费者的风险意识、规划理财意识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但作为银行来说,“推出更多的好的理财产品、降低理财准入门槛,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入理财市场,才是实实在在的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