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寿险保费下降已成既定事实。《证券日报》保险周刊据保监会数据统计分析,还是可以看到细微的变化,中资公司中第二梯队规模保费同比增速明显,外资公司前十名座次重排,2011年中美大都会与联泰大都会合并,其规模保费收入跃居外资寿险公司中老二。
中资:第二梯队同增迅速
2011年,排在前十的中资寿险公司中,唯一发生位次变化的是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人保寿险以704亿元规模保费收入挤进前五名,泰康人寿以679亿元保费收入排在第六位,两公司在2010年保费收入分别为824亿元和868亿元。
另外,中资公司较为明显的变化发生在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公司。去年安邦人寿、太平养老、中邮人寿的同比增速超过了百分之百。其中,安邦人寿同比增速10,017.81%,排在首位;太平养老也在养老险中异军突起,同比增速2,300.71%;中邮人寿同比增速295.32%,与前两家公司的低基数原因不同,该公司的高增长主要原因来自股东公司邮政系统的支持。
除此之外,百年人寿、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合众人寿、长城、民生人寿、阳光人寿等分别以86.28%、52.53%、42.04%、29.27%、25.20%、20.13%、5.18%的同比增速排在高增长前列。
规模保费的同比剧降与上升同样明显。2011年,正德人寿、中融人寿、英大人寿、昆仑健康、人保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嘉禾人寿等的同比增速都低于百分之三十。其中,正德人寿同比下降92.96%,中融人寿同比下降88.50%,英大人寿同增-79.45%,昆仑健康同增-53.11%,人保健康同增-50.65%,和谐健康同增-39.51%,平安健康同增-34.20%,嘉禾人寿同增-30.03%。
合资:前十名次大换
友邦:蝉联冠军。外资寿险公司中唯一一个位次没有变化的是友邦保险,其保费收入由2010年底的84.7亿元降至2011年的81.9亿元,依然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的第一位。
中美大都会:合并后跃升第二。去年,中美大都会与联泰大都会合并,据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其年度规模保费收入为31.8亿元。中美联泰大都会对《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表示,去年合并之前,1-3月中美大都会规模保费收入5.14亿元,以此计算,去年中美联泰大都会的规模保费收入共计36.89亿元,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的第二位。
中意:2011第三,2010第二。受中美联泰大都会合并保费影响,中意人寿排至外资寿险第三名,规模保费收入35.8亿元较2010年61.5亿元下降明显。
中英:2011第四,2010第五。中英人寿在2011年保费收入35.4亿元,较2010年同期的49.3亿元有明显下降,在外资寿险公司的中名次却上升一位至第四位。
信诚:2011第五,2010第四。信诚人寿在外资寿险排名中下降一位,保费收入由2010年的54亿元降至2011年的34.3亿元。
华泰:2011第六,2010第三。华泰人寿排在外资第六位,较2010年下降四位,保费收入也由60.6亿元降至30.4亿元。
中宏:2011第七,2010第八。中宏人寿外资排名升一位至第七名,保费收入由20亿元增至2011年的23亿元,成为排在前十位的外资寿险公司中唯一一家保费收入正增长的公司。
招商信诺:2011第八,2010第六。招商信诺名次降两位至第八名,保费收入由2010年的32.3亿元降至2011年的19.3亿元。
金盛:2011第九,2010十五。金盛人寿2011年前进六个名次排进前十,保费收入为16亿元。
中荷:2011第十,2010十四。中荷人寿2011年保费收入14.8亿元,更名前称首创安泰,2010年保费收入13亿元,排第十四位,上升四位。
综上,考虑到会计准则变化的原因,以及各个公司产品结构的不同等多重因素,也许规模保费的“同比”变化并不能最直观、准确地反应各个公司间的竞争格局。在没有其他数据对比的情况下,规模保费的增长速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一轮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各个公司的策略与步伐各有特色。 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