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关注“钱生钱”

2011-11-10 13:5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范乐

  老年人对个人及家庭财富进行理财规划,不仅是晚年生活需要,更是一种健康、积极、科学的生活态度。

  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少老年人在投资方面比较盲目,而且往往“被理财”,让他们很无奈。专家建议,老年人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领域、理财方式及产品,掌握安全性和便利性两个基本原则。

  理财是晚年生活需要,更是退休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年人积极投资理财,可以弥补养老、医疗等保障的不足,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我周围有很多老年人都在炒股,分析起股市来头头是道!”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的刘文静阿姨说,她所在小区的住户大部分是退休老人。刘阿姨2005年从一家国有企业退休,后来在邻居带动下开始学习炒股,算起来也有5年“股龄”了。

  刘阿姨说,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医疗保险,子女每个月也会给零花钱,再加上老两口平时花销不算大,这几年积攒了一些闲钱。“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快,钱存在银行就会贬值,所以我们考虑拿出一部分进行理财。”对她们这样的退休老人来说,理财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除了炒股,还可以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什么的,只要搭配得当,科学操作,就能够获得一定收益。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从2011年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人。对老年人而言,不仅要注重养生保健,也不能忽视投资理财。老年阶段属于慢性病、重大疾病易发时期,虽然现在医疗保险已经比较普遍,但仍处于低水平,仅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很多老年人看病时仍需承担大部分费用。

  专家表示,老年人积极投资理财,可以弥补养老、医疗保障的不足,提升晚年生活品质。有理财报告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关注理财信息。不同年龄段中,55岁以上人群最关注理财信息,而25至29岁的人群只是偶尔关注,说明年轻人生活压力小,理财意识还不强烈。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负担加重就会关注理财。

  老年人对个人及家庭财富进行理财规划,不仅是一种生活需要,更是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退休后,老年人往往会出现精神空虚等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心理适应期。而投资理财与老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给他们的退休生活增加“兴奋点”,很多老年人因此乐在其中。

  刘阿姨说,自己炒股心态比较好,刚进入股市时,一心想着投资操作多赚点,但现在看来,赚多赚少都是小事,关键还是能通过炒股认识很多“股友”,让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少了份寂寞,多了些快乐。虽然在家里就可以用电脑进行操作,但她还是喜欢到营业厅。“在营业厅有很多关系很熟的"股友",说说笑笑一天就过去了。老年人怕孤独,就图个乐呵。”她说。

  “虽然现在市场比较低迷,但我没有选择退出股市。”刘阿姨说,股市资金只是她银行存款的一部分,对自己影响比较小。2006年股市行情好,基本上买哪只股票都会赚钱。但从2007年开始,股市行情开始下行,以前赚的钱基本又赔进去了,“整体来看,不赚不赔。”

  投资理财陷阱频现,老人要增强分辨能力

  很多老年人“被理财”,有的甚至遭遇诈骗,养老钱打了水漂

  老年人的理财意识虽然越来越强,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少老年人往往“被理财”,让人很无奈、很气愤。

  “本来是去银行存钱,却稀里糊涂被忽悠存成了什么‘理财产品’。”家住北京市宣武区的张乐祥大爷说,去年10月份,他来到附近一家银行存钱,本来是想存成定期,这样收益率也有保障,但到银行之后,柜台工作人员极力向他推荐一款所谓的“理财产品”,还说收益率肯定比定期存款要高。“我不懂啥叫理财产品,但因为对银行特别信任,就听从他们的意见,让工作人员给办理了。”张大爷说。

  一年后,张大爷到银行取钱时才发现,这款产品的收益其实很低,甚至还没有存定期的收益率高。张大爷跟银行交涉后发现,对方让他办理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并不像定期那样有保障,而是有一定风险,可能赚,但也可能赔。“本来想多赚一点,结果事与愿违。如果连银行都不能信任了,还能信谁?”张大爷说。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据了解,许多老人由于缺乏对理财产品的分析判断能力,往往将理财的选择权、决策权交给了所谓的理财师“你帮我挑吧”。而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压力下,向老年人推销理财产品时刻意隐瞒产品风险,夸大产品收益率,导致很多老年人“被理财”。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开展理财业务至今还不足10年,真正引入理财教育不足5年。这一时期,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当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务指标压力时,一部分理财师就表现得更像推销员,只知道卖产品而忽视了对客户的服务,无法起到作为一名理财人员的真正作用。

  记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人们对此也比较偏爱,但其中真正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却不多。由于一些银行没有进行细分,即便有在特性上符合老年人投资需求的产品,但由于指向不明,没有将产品定位于老年人,因此没有进入老年人的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老年人挡在了银行理财的门外。

  相对于“被理财”降低了收益率,遭遇诈骗让老年人更加难以接受。北京朝阳区的李树刚大爷说:“半年前,经朋友推介我得知一个投资项目,对方对我说年收益率能有20%。”李大爷平时在理财投资方面非常谨慎,闲钱大部分存在银行,最多也就投资一小部分到股票、基金,虽然收益低一点,但很放心。这次在如此高的收益率诱惑下,李大爷最终没能保持一贯的谨慎风格,把自己大部分存款投入了这个项目。

  “谁想没过多久,朋友就告诉我这个项目已被证实是诈骗,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李大爷说,银行存款是自己积攒了20多年的养老钱,不仅有自己的,还有老伴的,这下可都打了水漂,连以后养老都是问题,“早知道骗子都是用高收益低风险来骗人的,不应该相信有这种好事,但关键时候还是没能坚持住。”

  专家表示,不少老年人手头都有一定银行存款,容易成为诈骗目标。老年人容易轻信别人,对风险的分辨能力较弱,在诈骗者高收益率的诱惑下,有可能成为理财诈骗的受害者。一旦上当受骗,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情甚至身体健康,还有晚年的生活质量,加重子女的养老压力,甚至产生“老无所养”的局面。

  保值增值,“理财养老”应以安全便利为先

  老年人必须充分认识投资理财的风险,保持良好心态

  老年人需要理财,但具体选择哪种理财产品,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量、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决定。根据老年人收入及支出特点,若想做到轻松理财,最重要的是掌握安全性和便利性两个基本原则。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北京分行的理财专家认为,“理财是投资,投资有风险”,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理财中有一条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收益永远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必定越大。老年人要选择自己看得懂的、适合自己的产品,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收益较高的产品,或者是在收益相等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产品的投向、期限、流动性等都可能会对收益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要防止被忽悠,有一个简单易行办法,即正常的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在4%左右,当有销售人员称某产品年收益大大超过5%时,老年人就要特别留意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了。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投资顾问周思敏说,市面上有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理财产品,这些相对于股票来说风险相对较小,能更好实现“保值”的理财目的。

  所谓便利性,是指保障老年人需要用钱的时候支取方便,因为生病、住院都是一些难以预料的状况,常常急需用钱。例如,如果把钱都存了3年定期,万一急用提前支取,利息将全部按活期计算,会造成较大的利息损失。

  最近,“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理财概念备受老人关注。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理财专家认为,这一模式是否可行还需观察。“以房养老”要求有独立住房,门槛比较高。在当前房屋产权最长为70年的情况下,“以房养老”暂时还难以作为我国老年人养老的普遍方式。

  (文中部分被采访对象使用化名)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