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公布了今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业内专家分析,在当前内外部货币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制定显然比以往更具难度。当前我国稳增长首先是要稳货币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更加紧迫。下一步需根据经济运行规律和结构性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工作,更好地释放长期增长的潜力。
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报告提出,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实现“稳增长”,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贷款结构继续改善的预期目标。第三季度,央行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适度和运行平稳。根据不同时点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科学安排逆回购操作规模和频率,适时适度增加流动性供给,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第三季度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约2.3万亿元。
除公开市场操作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政策工具多管齐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升。数据显示,9月末,M2增速创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高,M1增速则创2012年新高,其中,M2、M1增速分别较上月末明显提升1.3个和2.8个百分点。货币条件总体相对宽松,有利于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货币环境稳定的含义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本次报告提出了新说法,即“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从国内看,尽管目前通胀仍处于低位,但上行压力依然存在,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从国外看,在美日欧央行联合注入流动性的背景下国内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也在增强,因此监管层强调要保持货币环境稳定,是在维持实体经济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前提下继续采取的较为谨慎的政策调控。
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最近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是以稳增长为基础,稳增长就要求经济政策不能过于激烈,把握好尺度,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回顾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外围市场大起大落,稳定性较差,因此我国需要立足自身,稳定发展。
密切关注通胀风险
本次货币政策报告还提出,发达经济体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无论是欧央行的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还是美联储的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在总规模和持续时间上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能会延缓发达国家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进程,还可能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
在QE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方面,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一是增加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二是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增加。针对这两方面,他建议要推进我们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合理有效,保持经济的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有机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闫坤表示,前两轮全球货币放松推动之后,我国在下一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胀风险。因此,新一轮量化宽松很可能加剧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胀风险,即使目前来看大宗商品和通胀压力并不大,但应该密切关注。
闫坤还表示,从国内来看,最近两个月的货币信贷和广义货币的增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长期贷款占比也触底回升,这与近期推出保增长措施密切相关。但在新一轮全球数量宽松的大背景下,建议谨慎使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整准备金率)和价格型工具(利率),而更多的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短期流动性,对海外热钱实施监控,保持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