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未来我国不会有大规模“热钱”涌入危险。首先,美国QE3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影响有限;其次,在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更趋严格;再次,中国目前存在资本管制;最后,“热钱”往往会涌入存在资本泡沫的地方,而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经济增长泡沫。
记者万荃受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热钱”已经在东南亚以及香港活跃近一个月。有市场人士担忧,“热钱”通常以香港为跳板进入内地,因此当香港市场囤积大量“热钱”的时候,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中国内地。针对上述热点问题和市场担忧,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专家明确表示,中国不是国际“热钱”的避风港,内地不会成为“热钱”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此外,9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总计人民币25.771万亿元,比8月份的外汇占款增加人民币1306.8亿元,结束了此前两个月减少的局面。当被问及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面临国际游资的入侵时,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这种情况不可能。他解释称,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实行高度且全面管制,国际短期资本并不能自由进出中国。自2003年国际上出现人民币升值论以来,确实国际上有些“热钱”性质的资金(管理当局将其称为“异常资金”)进入到中国。通过调研、观察发现,这些资金主要是通过贸易、个人汇款、FDI以及相关的外债等方式或渠道混入中国,无论哪一种方式或渠道进入内地,都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也正因为如此,多数严谨的研究人员将其与国际上常见的“热钱”相区别,称其为“热钱”性质的资金或其他说法,而不是直接称为“热钱”。对于外汇占款增加的原因,赵庆明认为,今年9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重新恢复到千亿元的规模,主要是中国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由此前的贬值预期转向升值预期,企业和个人由此前的偏向持有外汇转为卖出外汇转持人民币所致。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汇存款平均每个月增加接近200亿美元;今年9月份,不仅未增反而减少了12亿美元,这正好解释了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的来源。
采访中,业内专家普遍表示,“热钱”对内地不存在威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无显著规模的“热钱”流入,而且未来我国也不会有大规模“热钱”涌入的危险。他解释称,首先,美国QE3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影响有限,QE3从规模上看,要小于QE2,而且QE3主要功能是稳定美国国内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其次,在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明显更趋严格,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行为受到约束,货币创造的功能受限;再次,中国目前存在资本管制,中国不是国际“热钱”的避风港;最后,“热钱”出于套利的本质需求往往会涌入存在资本泡沫的地方,而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经济增长泡沫。
除从上述国际因素分析外,也有专家从国内因素分析“热钱”大规模冲击我国内地不具备可能性。赵庆明分析说,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香港等已经实行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那样,在短时间内会有海量的海外游资进入。通过对过去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热钱”性质的资金进入内地基本上是细水长流,这与中国仍然对资本项目高度管制有关。虽然2007年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一年,但全年也仅增加了46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正常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形成,“热钱”性质的资金只有一部分,平均到12个月,每月的流入量并不大,相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来说就更小了,所形成的冲击也有限。当然,过去几年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的时候,货币当局也非放任不管,除了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措施对冲掉过多的外汇占款外,也加大了对国际收支中异常资金的监控和查处力度。
贺力平同时表示,不排除偶尔有一部分投机性和套利性资金进入我国内地,但其不足以对我国经济造成危害,无需过分担忧。
有关专家建议,尽管不会出现像个别人所说的“热钱”已经再度涌入、“热钱”囤积香港是为了以香港为跳板伺机进入我国内地,但是对于“热钱”或者说异常资金流入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监管部门应该对“热钱”流出的主要渠道加强监控,对于不合法的外汇收入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决不姑息。最近几年,“热钱”流入有所减少除了国际大环境有利外,与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也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赵庆明还认为,对于“热钱”确实需要疏导,尤其是要管理好市场预期。人民币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市场,仍然不够成熟,市场的预期容易一边倒,要买都买,要卖都卖,容易导致企业和个人要么囤积外汇,要么将外汇视为烫手山芋而都急于卖出,这也容易招致国际游资集中流入或者流出。要改变这种一边倒的预期,除了舆论的正确引导外,还应该进一步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弱化或取消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更应该允许卖空机制的存在,没有一定的外汇交易规模,市场不可能成熟。成熟的外汇市场也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所需要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