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乱象调查:寄生生存 投资能力成短板

2012-09-21 14:02     来源:中证网     编辑:王伟

  如果不是银行系的基金公司,它可能平淡无奇:投资业绩并不突出,投研团队并无明星基金经理压阵,产品设计采取跟随战术亦无出奇之处。

  然而,看似平庸的条件,傍上了“超级富豪”大股东——工商银行后发生了神奇的效应,造就了工银瑞信今天国内管理资产规模靠前基金公司的形象。这也就注定了它和股东之间的纷繁纠葛。

  关联交易是最为隐秘的利益输送方式,关联交易实质上将工银瑞信内化成为工商银行的一个部门。而通过大股东让利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反哺大股东的模式,来去之间,大股东工行和基金公司均受益。

  大股东“让利”

  短期理财产品在今年炙手可热,工银瑞信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更让世人惊诧。众所周知的是,工银瑞信并不是最早推出短期理财基金的,其推出时间滞后于华安基金和汇添富基金3个月之久,但是吸金能力却是后两者难以比拟的。

  8月22日,工银瑞信旗下首只短期理财产品7天理财债券成立,首发规模超过392亿,认购户数为10.99万户,户均认购份额大约为36万,可见均为大户的资金。

  首发逼近400亿元的规模自然不俗,而首期运作后7天理财产品不缩水反而膨胀,这一和行业现状迥异的表现更是让市场人士侧目。

  8月29日,工银瑞信7天理财首期运作打开,该基金没有如多数人判断的遭受巨额赎回的“套路”,而是获得了20多亿元的净申购,规模一举站上410亿元。

  对比而言,汇添富基金和华安基金在首期运作打开之时,均遭受规模不小的净赎回,比例甚至在一半以上。而唯独工银瑞信维持“金身”不变。

  “工银瑞信这只产品本身就是短期理财产品,申购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大多数把这只产品当做银行理财产品,而且对于流动性是有要求的,首期运作后会有一大部分资金出局,可是工银瑞信的7天理财仍旧实现净申购,正常很难理解。”深圳某基金界人士表示。

  “工银瑞信的产品和华安基金和汇添富基金短期理财产品推出之后的命运大不相同,后两者无一例外遭受巨额赎回,因此工银瑞信首期运作结束之后的净申购只能让人感叹股东帮忙的力量”,某参与短期理财产品的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工银瑞信7天理财截至8月28日,也就是这只基金的首个运作期,工银7天理财A类 7日年化收益率为3.70%,B类为3.957%,远超7天通知存款利率,更是一举超越了1年期定存利率3%。

  这样的收益水平,要远远抛离同类基金产品。南方理财14天基金8月14日到8月28日首个运作周期年化收益率是3.087%;汇添富理财14天基金8月28日公布的运作周期年化收益率为2.805%。

  但是过高的收益却难以避免会有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嫌疑。

  有基金投研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短期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品种是协议存款,“多的话会超过基金资产的一半”,上述人士分析工银瑞信7天理财业绩的畸高,或许正是来自于大股东协议存款上的扶持。

  记者侧面了解到投资银行的协议存款时,基金公司会有专人去和各地银行谈判,寻找收益率较高的协议存款,可如果是工银瑞信与大股东之间的协议存款交易,则会少了谈判的艰难,但收益率却更容易“商量”。

  “不可否认的是,工银瑞信建仓时机比较有优势,当时的利率相对较高,但是从其每日的净值收益率来看,银行的协议存款不少,而且银行给予了更高的利率给予支持。”一位掌舵短期理财产品的人士也认为。

  事实上,工银瑞信的发展和其股东较为隐秘的支持密不可分。记者从公开信息发现,一名为“工银瑞信-工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的账户已经连续两年多现身于工商银行的第五大股东。该账户最早于2010年11月24日出现于工商银行的前十股东,当时持股10.53亿元,粗略统计此账户拿出资金52.65亿元。此后至今,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化。

  此外,“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账户同时出现于2010年11月24日,当时工商银行年报显示,该账户为工行可转债第六大持有人,该账户持有工行可转债3.9亿元。

  “如此大手笔操作,这一特定客户未必是平常意义上的一对一,账户不是普通个人投资者,这只大规模产品托管于工商银行,可能是大的机构客户,也有可能是工银瑞信管理的企业年金账户,抑或是工行托管的企业年金客户,交由工银瑞信来管理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同时,上述人士分析,工商银行托管了不少企业年金,这直接为工银瑞信打开这块市场奠定了基础,截至2011年底,工银瑞信公司为超过60家大中型企业和1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年金管理服务,资产运作规模超过百亿。这亦和大股东在养老金市场上的话语权密不可分,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受托管理的包括企业年金等在内的养老金基金规模已达485亿元,托管养老金基金2070亿元,均居国内同业首位。

  “去年年底工银瑞信的股权变更之后,工商银行持股比例高达80%,工商银行是把工银瑞信基金当做内部的一个部门,工银瑞信的高管大多数来自于工商银行。”一位熟悉工银瑞信的北京基金界人士告诉记者。

  工银瑞信“反哺”

  2011 年11 月16 日工商银行分别以人民币2.58亿元及人民币0.65 亿元的对价完成收购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及瑞士信贷所分别持有的工银瑞信20%和5%的股权交易。交易完成后,工商银行对工银瑞信的持股比例升至80%。

  至此,工商银行和工银瑞信的关系更深一步。工商银行对于工银瑞信给予大力扶植,工银瑞信也不忘回报大股东。

  工商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 年末,工银瑞信公司旗下共管理16 只共同基金,管理的共同基金资产规模约579 亿元人民币,总资产8.8 亿元人民币,净资产6.86 亿元人民币,年度实现净利润1.9 亿元人民币。

  同期,东方证券2010年报显示,汇添富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为569亿元,净利润2.38亿元。

  寄生生存 工银瑞信乱象调查

  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数据,实际上,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相对较高的是权益类资产,对比来看,工银瑞信基金偏股型基金规模为376亿元,汇添富基金的偏股型基金规模为531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后者的有效管理规模比前者多出近乎40%。两者净利润相差则并不大。

  2011 年末,工银瑞信旗下共管理21 只共同基金,管理的共同基金资产规模约690 亿元,总资产8.61 亿元,净资产6.94 亿元,年度实现净利润1.79 亿元。工银瑞信管理的偏股型基金共计307亿元。

  2011年年底,银华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651亿元,偏股型基金规模为438亿元,净利润为2.22亿元。虽然银华基金比工银瑞信基金多出的131亿元偏股型基金资产,约多了43%,但工银瑞信却能够实现1.79亿元的净利润,仅比银华基金少了4300万元。

  从中可以看出,工银瑞信对于成本控制相当严格。但是成本控制只不过是压缩了营销的费用和包括员工薪酬在内的日常费用。对于回报大股东,工银瑞信并不吝啬。

  工银瑞信付出的尾随佣金一直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起,工银瑞信的客户维护费率就一直高居20%以上,今年有所下降,2012年中报披露的费率为2010年以来最低的一次。然而,其费率下降并不是没有原因,业内人士分析,工银瑞信近年来重点打造固定收益类产品,这部分的维护费用本身就相对较低。

  此外,工银瑞信基金的销售服务费也明显高于同行平均水平。2012年中报数据显示,工银瑞信支付的销售服务费为2389万元,较去年同期攀升33%。

  “工银瑞信的基金销售主要依赖于工商银行,可以推测,这部分资金主要流向工商银行。”北京某渠道人士指出。

  投资短板

  工银瑞信7天理财高达400亿的规模助推工银瑞信规模迈入“千亿”俱乐部。这一切看起来很美。但争议却大于肯定,工银瑞信权益类投资业绩垫底,投资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其规模有效增长的短板。

  工银瑞信在权益类上的投资曾经有过惊艳表现,但很快就戛然而止。2005年6月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成立,江晖加盟担任投资部总监,彼时,江晖为公募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曾先后在华夏基金和泰达宏利担任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等重要职位。

  江晖亲自掌舵公司首只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不足2年时间,净值增长率超过200%,这在公募界屈指可数,但只是昙花一现。两年后江晖这一投研灵魂人物挂靴而去,自此,工银瑞信在投研上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未出现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基金经理。

  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人员的变动,2010年工银瑞信经历了投研核心的大规模换血,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戴勇毅、权益投资部总监杨建勋、副总监张翎、研究部副总监司晓晨相继离职,研究部总监詹粤萍随后也挥别。

  2009年以来,三年多的时间内,工银瑞信有可比业绩的5只偏股型基金业绩表现毫无亮点。业绩表现最好的为工银瑞信红利、工银瑞信稳健成长两只基金,净值增长率在30%以上,而这只达到同类基金同期的平均水准,除此之外,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工银瑞信精选平衡两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不足20%,远远落后于同类基金同期表现;而工银瑞信大盘蓝筹的净值增长率仅为3.86%,业绩表现尚不如货币基金。

  记者采访了解到,曾经一度,国企化的工银瑞信投资和研究部门各自为政,研究总监和投资总监关系对立,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关系僵硬,投研合力不能发挥;产品部门则有违常态不向市场部门负责,在产品创新上较为被动。

  而今,据记者了解,由于股东压榨太过厉害,工银瑞信的薪酬水平比不上同类基金公司,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上海一家基金界猎头公司也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工银瑞信前期在招数量化投资研究员,而给出的价格毫无吸引力。

  寄生后患

  借助理财产品的“注水”,工银瑞信有望再次杀入前十大基金公司之列,而坊间传言,工银瑞信总经理制定了“853计划”,即从2012年开始,第一年公司资产规模达到行业第8名,第二年达到第5名,第三年达到第3名。

  凭借大股东这一目标实现或许并不难,但是可持续性则充满不确定性。工银瑞信曾经多次闯入前十大之列,但是很难站住脚。

  2008年年底,工银瑞信第一次闯进前十大基金公司榜单。其中,工银货币基金规模由三季度末的86亿元激增至376亿元,使得在三季度末还位于规模第十二位的工银瑞信迅速冲到第六名。

  然而,随着货币基金规模的缩减,两个季度后,工银瑞信的规模排名被打回原形,整体规模跌至第十七名。

  去年年底,工银瑞信再走老路,凭借货币基金再次杀进“前十”,规模位居行业第九位。而四季度,工银货币规模激增184.41亿元。

  如今,工银瑞信再度发力,但是采取的模式似曾相识。今年7月初,工银瑞信和工商银行联手推出了工银货币基金卡。

  工银基金卡是一张准贷记卡,可自动申赎货币基金、可通过自动赎回货币基金自动偿还贷记卡欠款,使闲置资金自动申购成货币基金,把本来只能享受活期存款利息的钱,变成获得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依托工行庞大的背景,工银瑞信希望利用该产品提升货基规模,从而站稳基金规模前十。

  但是如今,这一计划进行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

  记者致电工银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向记者推荐了旅游卡、海航卡等,当记者咨询货币基金卡时,对方不解货币基金卡为何物,明确告诉记者没有这种卡,有可能是当地的特色卡,并不是全国都可以办理的。

  货币基金卡已经问世大约两个月,从目前的市场认知度可以折射出,工商银行内部对其并不重视,这类准货币基金卡要和一般储蓄卡绑定,从而使用储蓄卡上的金额去购买货币基金,这会分流银行储蓄。所以工行内部反应并不积极,推行的动力并不大,深圳基金界人士分析,对于公司而言,工银瑞信规模膨胀依靠不断向股东伸手,背靠股东这一天然优势,员工逐步丧失战斗力。(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