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到2012年的这1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而言,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金融业在近10年内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关金融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这10年是中国金融业高速成长的10年,是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10年,同时也是中国金融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率先回升、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和保驾护航的10年。
中国金融业创造辉煌成就
记者选取了几组金融数据作一对比: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13.13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8万亿元,在10年间增长了3.17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2年的17.1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82.7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3.8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2年的8.6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4.74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3倍;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1811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10.1倍;证券市场筹资金额从2002年的961.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0亿元,10年间市场的筹资能力增长约6倍,而且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从2002年的3832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48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4.6倍;全国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2年的30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亿元,10年间增长了3.7倍。
与此同时,中国GDP从2002年的1023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10年间增长了3.6倍。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显然,在这10年间,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证券市场筹资金额和全国保费收入等多项金融统计数据,大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10年间,中国金融业几百万从业大军,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强势崛起,以及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从2002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金融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金融发展规律运作,使得这10年成为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和高速成长的1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金融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或地区之一,中国金融业的实力已得到大大增强,中国金融业创造了辉煌成就,并将载入史册。
金融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2年,中国金融业承前启后,在1997年至2001年成功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上,2002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加强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之后,在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成立,专门行使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自此,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三个监管部门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得以完成框架构建。近10年来,在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三大金融行业走上了规范、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由其共同形成的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和加快发展。
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要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自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走上转变为国有控股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之路。从2002年至2010年7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的最大进展,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年底之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各自获得225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注资;2005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获得1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三大行总计获得高达600亿美元的注资。之后,几家大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路演,终于先后完成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交通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并创造当年资本市场多项纪录。之后,中行于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先后在香港和内地上海市场发行H股、A股并成功上市;工行在2006年10月27日成功实现A+H股同步上市,开创了中国商业银行A+H股同时同价发行和同步上市模式之先河。
2007年1月,中央和国务院在京召开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农业银行股改的16字方针,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金融市场趋于动荡,但中央按照预定的改革时间表,果断启动农行股份制改革,向农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外汇储备。2010年7月,农行成功实现A+H股同步上市,创造了筹资金额新的历史纪录。至此,5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胜利完成。以此为标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这一新世纪初巨大的金融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自2007年至今,国际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世界经济复苏非常缓慢,一度也给中国经济和金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自2002年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提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得中国金融业得以持续安全稳健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中率先复苏、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过去五年,中国政府冷静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及时果断实施“4万亿元投资”一揽子计划,成功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避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现大的波折,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9.6万亿元、7.9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4.86万亿元,这3年半累计新投放人民币贷款达到34.74万亿元,为中国实体经济的率先复苏和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几年由于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了巨额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不断改善,使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分别保持了9%、8.7%、10.3%、9.2%和7.8%的增长速度,这5年的年平均增速达到约9%。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和完成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金融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进步。由于深入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25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62%;2011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7%,比2006年末提高5.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比2006年末下降6.1个百分点。中国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我国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万亿多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2.6万亿元。中国加强和改善了金融宏观调控,正确把握方向、力度和节奏,较好地处理了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金融业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要坚守住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要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可能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对内要尽快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安全稳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