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逆回购或常态化 未来资金面以稳为主

2012-08-08 13: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范乐

  截至本周二,央行已连续七周开展逆回购操作,结合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逆回购被纳入常规操作的政策意图已经显而易见。与此同时,考虑到央行下一阶段致力于“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货币市场资金面保持平稳运行的概率较大。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于8月是否降准不必过于纠结。

  逆回购重受倚重

  央行公告显示,人民银行周二(8月7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本期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交易量500亿元,中标利率持平于3.35%。周一央行进行询量的28天、91天正回购操作依旧询而未发。统计显示,本周公开市场仅有20亿元央票到期,另有两期合计58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周二进行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后,还有60亿元被动回笼规模等待对冲。

  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以来,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的目的一般是平抑春节等短期因素造成的资金面波动,因此逆回购的使用频率往往是每年一两次、每次也仅仅维持一两周时间。而今年以来,央行对于逆回购的倚重明显增加。继1月、5月分别进行两期逆回购之后,6月26日以来央行已连续7周滚动开展逆回购,创下自2002年6月以来连续逆回购操作的最长时间纪录。这意味着,逆回购操作已经重新成为常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在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不难发现逆回购被纳入常态化操作的政策意图。该报告称,央行将“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在各项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中,逆回购赫然列在首位。

  对于逆回购的再受青睐,市场人士认为可能是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随着外汇占款增长趋势性下降,央行被动对冲压力减轻、主动调控能力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资金面的边际影响更加有效。事实上,在2002年6月之前外汇占款增长缓慢期间,正、逆回购始终担当着调控流动性的主要角色。其次,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当前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可见央行对于继续放松流动性的态度趋于谨慎。再考虑到存准率通过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应量,市场降准预期的一再落空也就不难解释。第三,逆回购具备量、价双重特征,一方面可以达到释放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中标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在央票长期缺席的情况下,逆回购也许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最佳选择。

  不必纠结是否降准

  从资金面情况来看,尽管7月份银行资金面受到大规模补缴准备金、商业银行现金分红、财政存款增长等多重因素冲击,但降准预期的落空并未使资金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央行通过连续滚动逆回购操作,把资金面基本稳定在了相对平衡状态。数据显示,7月份隔夜回购加权利率的月度均值为2.73%,较6月下降6个基点,今年以来仅高于受降准影响较大的3月和5月。8月7日,隔夜回购利率收于2.55%,8月以来的月度均值为2.55%,低于上月水平。

  考虑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基调,央行提出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货币市场资金面保持平稳运行的概率较大。从这个角度出发,8月份降准的可能性虽然仍不能排除,但即使降准,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大幅下降造成的流动性紧张。况且,央行已连续五周进行正回购询量,重启正回购的意愿十分明显,如果再次降准,正回购操作也会接踵而来,因此流动性难以出现超预期宽松局面。

  总体来看,无论降准与否,未来资金利率都难出现超预期涨跌,市场也就没有必要为是否降准而继续纠结。申银万国证券表示,法定存准率在8月份依然具有下调的可能性,但同7月一样并不具备必然性,调或不调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并不建议市场苦苦等待降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进一步指出,在逆回购更为频繁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流动性前景的判断应更多关注宏观政策导向,而不应该专注于过去思维下的是否降准。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