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小钱”思维怎能冲破发展“藩篱”

2010-09-09 09:40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程轶文

  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报告已于日前悉数亮相,数据显示,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达3433.98亿元,同比增长45.75%,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这个消息公布后,人们很容易就联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点钞费、跨行取款费。既然银行 “不差钱”,为什么还要在乎这些 “小钱”?

  在国际银行业,主要盈利方式是发展中间业务,而中资银行却走上了 “歧路”。与外资银行发展理财、金融衍生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中间业务不同,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都集中在了银行卡手续费、存折挂失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上。虽然,目前中资银行表面看来盈利丰厚,其实却得了典型的 “虚胖病”,巨额利润依靠的是不可持续的天量信贷,随时都有 “掉膘”的危险。

  专家认为,中资银行如果不突破 “小钱”思维,就无法冲破发展的 “藩篱”。

  旱涝保收也可成发展 “藩篱”

  随着中国光大银行上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中国国有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全部上市,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相对固定的利率政策,银行盈利的息贷差模式几乎是旱涝保收。在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还培育出了 “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去年14家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率都超两位数。从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来看,同比净利润增长高的超过80%,低的也有20%,令全球银行业望尘莫及。

  息差是中资银行利润的主角,但背后却隐忧四伏。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成为普遍趋势,中信银行上半年核心资本充足率已下降至8.26%,民生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去年末的8.92%下降至8.32%,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6.49%。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已经成为当前中资银行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华夏银行已于6月3日向监管部门上报定向增发方案;中信银行已经公布了260亿元A+H股配股方案。其实,由于经过去年9.59万亿元天量放贷后,各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很多已经超过70%,早在年初以工、中、建、交为主的四家大行上市银行就已公布了近3000亿元的融资方案。自身的造血能力严重不足,每隔三五年就要巨额再融资,这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特有的现象,而每次动辄上千亿元的规模都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此外,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面临着巨大的融资成本的风险,这也严重威胁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发展。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