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的"牢骚"

2013-03-11 16:01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王伟
  昨天,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前接受采访,很坦诚地谈到对资本市场报道问题的看法:“我总结了下,媒体的报道,差不多三分之一,我们说什么你们报什么;差不多三分之一,跟我们说的不一样;还有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很显然,他对目前报道中的一些情况不满意;而他敢于在聚光灯下直言不讳地发出批评,更是勇气可嘉。

  在笔者看来,郭树清之所以直率批评,恐怕不单单是个人风格使然,而且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使然。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鲜明的“新兴加转轨”特征,面临着将国际普遍做法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挑战,目前全社会的资本文化还处于成长期。因此,我们每推进一项改革举措,都离不开舆论力量的支持。

  证监会作为法律规定、国务院授权的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因其服务的对象具有信息传递频密和广泛的特质,从诞生那天起就不得不直面媒体,并与媒体保持密切的合作。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已经证明,舆论导向正面积极,改革的推进就比较顺利;舆论导向负面消极,改革就可能举步不前,甚至遭遇挫折。

  作为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次坦率暴露自己的“牢骚”,其实也是一种必要的沟通。郭树清的“牢骚”也不单是说给媒体听的,而是说给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各类投资者以及即将进入市场的所有方面听的。在今天这个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太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了,太需要共识了。应当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批评一些报道“差不多是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的同时,也十分恳切地希望“一起努力改变”。 

  在利益多元化、媒体多样化的今天,媒体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社会声音。就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景而言,有不同声音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不过,“不同声音”也有质量之别,科学和理性的声音可以为改革发展提供助力,而断章取义甚至歪曲虚假的声音则会给改革发展增添阻力和破坏力。因此,监管者与社会进行及时、全面、到位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在对待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问题上,社会和媒体存在三种误导情况,值得引起注意:一是“一指禅”式的政策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把一项政策夸大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比如对询价机制、对现金分红以及养老金入市等,都有类似的夸大分析。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改革建议。一些改革建议脱离实际,不仅不考虑市场的发展阶段,甚至抛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比如为限售股设定更长的锁定期、设定转让价格门槛,强迫上市公司分红等。再比如废除发行审核委、并购重组审核委,实行彻底的注册制等。三是“用今天否定昨天”、“用外国否定中国”的虚无发展观。前者否定我国资本市场过去的发展历史,把新阶段的政策措施描绘为完全不同的“新政”,与过去的发展基础完全割裂开来。后者否定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正在走的道路,认为照搬美国等发达市场的做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至于完全无中生有的报道,笔者认为已不属于认识范畴,对其应依法追究处理。

  郭树清昨天也再次提到,目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监管是与过去资本市场的历史相联系的。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工作任务,也是落实2004年“国九条”的一系列要求。笔者认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中国国情的尊重,更是增强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力量的基础。我们希望这种理性不断地向全社会传递,让“不同声音”汇聚成更多更大的正能量,共同促进资本市场迈向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和高效。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