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过后,“金砖国家”的发展与合作潜力得以进一步释放。但业内人士指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开放性的、非结盟的,“离散力”或将令其合作机制的生命力受到挑战。
2月27日,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举行了以“金砖国家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要内容的专家讨论会。专家在会上对“金砖五国”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真知灼见,认为各方需充分发挥五国的“合心力”,才能应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
深挖合作潜能
2012年1月~10月,印度与美国贸易总额520亿美元,同比上升11.25%;印度与日本贸易总额154亿美元,同比上升13.11%;印度与中国贸易总额580亿美元,同比下降3.58%。可见,印度在加强同其他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对与中国的合作还是持审慎态度的。
谈到俄罗斯,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理事王俊文介绍,俄罗斯自入世起,即取消了对进口产品的估价制度,运输透明度增加,取消运输差别税率,同时该国海关政策也有所改进,这对促进中俄经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俄出口65%以上属于机电产品,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帮助当地提高了许多炼钢厂的生产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市场标准与欧美市场标准并没有很好地接轨,与中国市场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王俊文认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将成中俄两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中国在经贸合作中发展得最为顺畅、互补性较大的当属南非。据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委员王汉江介绍,南非是我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在双向投资领域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比如全球第二大啤酒生产商、南非啤酒巨头SAB公司投资6.8亿元人民币携手华润集团组建华润雪花,在中国市场快速突进。南非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还包括腾讯公司等,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的也有工商银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中钢集团购买南非矿产等项目。
王汉江告诫投资企业,南非当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大。因此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开发需谨慎调研。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王成安在介绍巴西时表示,巴西主张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曾提出“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目标。但王成安建议,中巴两国应在实现“本币结算”的基础上,扩大在诸多领域进行经贸合作的范围。尽管中国在中巴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但巴西国内仍然对“中国制造”持有忧虑。尤其是近年来巴西频繁单方面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案件,已经逐渐成为主要发起国之一。王成安认为,面对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中巴未来的合作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
五国“拾柴火焰高”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成为新兴大国在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平台。迄今已先后在俄罗斯、巴西、中国、印度举行了四次领导人会晤,2013年3月将在南非举行第五次会晤。“金砖国家”还建立了财政部长和商业部长级会议、央行行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工商论坛、学术论坛等各种磋商和会议机制。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金砖国家”,应继续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以更好地保持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长6.2%,但与俄罗斯贸易增长11.2%,达881.6亿美元的历史新纪录。预计2015年达1000亿美元的目标可能提前两年在2013年实现。201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出口对象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
据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薛荣久阐述,“金砖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但是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却没有同步提高。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不会轻易地让渡权利。国际金融危机清楚地向人们昭示了一个事实,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对危机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为“金砖国家”提供了机遇。建立真正的世界货币呼声正在响起。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看,应扩大特别提款权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这需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投票权或份额。
到目前为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开放性的、非结盟的,因此也是比较松散的。如果合作仅停留在此层面,“金砖国家”间的“离散力”将使其合作机制的未来生命力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