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亿美元被所谓的市场“无形之手”推着流动,而其实,“无形之手”之后藏着黑手。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多次批评说,“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这回大银行的集体舞弊丑闻无疑是又一例证
最近被曝光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受操纵案”牵涉范围甚广,令人愤怒。随着调查深入,目前至少已有巴克莱、花旗、瑞银、德银、汇丰、摩根大通等12家全球“最重量级”银行被认为可能涉嫌,而英国、美国的一些高层官员也被发现可能卷入其中。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世界经济至今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这起集体舞弊丑闻再次重创了西方金融界的信誉,必将加剧西方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对金钱政治的强烈不满。
可恶的“内部人游戏”
LIBOR在全球金融市场应用广泛,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金融产品要用到这个基准利率。它的产生机制是由16家大银行向英国银行家协会提交各自的借贷利率估值,协会去掉最高和最低的4个,取中间8个估值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每天的LIBOR数值。这就是说,LIBOR数值确定的依据一直是各银行的主动报价,这样的产生机制当然有很大缺陷:银行自己报来的利率水平真实吗?有没有措施保证报价真实?
实际上,大银行报来的利率往往偏低,因为这个利率反映着其他银行对于它偿还能力的信心,如果高了,就表示信心不足;没有大银行愿意暴露自己向他人借款时遇到的麻烦。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一度陷入流动性困境,各大银行低报自己借款利率估值的情况因此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终于导致了LIBOR操纵事件的大曝光。
美、英等有大银行涉案的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都承认,其实LIBOR“可能被操纵”的天然缺陷早已被发现和关注,但这样的机制仍然顽强地延续下来了。英国银行业协会在此事曝光后,积极建议改用客观的交易统计值作为确定LIBOR数值的依据——这说明当初只要肯改,LIBOR是可以做到透明和公正的。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显有缺陷的机制居然硬撑了多年?《金融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这样写道:“内部人士清楚这些事,而公众从未去怀疑。发觉那些人骗了你已经够郁闷了,如果知道他们在骗你的同时还在嘲笑你的天真,那是什么感觉!”此事清楚地暴露了西方金融市场上“内部人游戏”的丑陋和可恶:数百万亿美元被所谓的市场“无形之手”推着流动,而其实,“无形之手”之后藏着黑手;而所谓“市场规则”,实际上成了“内部人规则”,从不约束内部人,却被他们用来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监管不力还是联手操纵?
不久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美联储上半年货币政策作证时再三强调:早在几年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收到过巴克莱银行可能虚报借贷利率的信息,随即迅速作出反应,向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管理局、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通报情况并作了“积极努力”。他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如何改进LIBOR产生机制提出了建议,但负责LIBOR的英国银行家协会并未采纳其中的大多数意见。
伯南克的举动表明,美国此次要毫不留情地将责任推给欧洲人,似乎想进一步动摇人们对欧洲金融市场的信心。当然美国并不是“正义使者”。一方面它是给触痛了:伦敦的美元离岸市场影响力极大,LIBOR与美联储利率之差,常被用来判断美元流动性是紧是松;LIBOR如被操纵,必然会扰乱美元市场,也会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在打小算盘:自己国内民众对金融投机、金融操纵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极为不满,骂骂别人或可转移一下压力。
巴克莱银行官方网站的显著位置曾刊出一个题为《关于巴克莱银行与官方在银行间拆借利率方面调查的补充信息》的报告,暗示巴克莱操纵利率的举动得到过英国央行的默许甚至授意。此后曝出的其他文件还显示,巴克莱高管曾就人为压低LIBOR一事与美国纽约联储高官做过电话讨论。总之随着案情一层层不断被揭开,人们惊觉:此事恐怕不单是垄断性银行的胡搞,可能是大财阀与本国政府包括监管机构上下联手在操纵扭曲市场。
穿着“自由”外衣的垄断更可怕
LIBOR案与以往的金融犯罪不同,它的操纵对象是一个标尺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准利率,直接影响整个市场,普通的市场参与者包括中小银行、企业和公众都成了受害者。据说,将要对巴克莱银行发起的民事赔偿诉讼标的,可能远远高于其被罚的4.5亿美元。
LIBOR机制曾被看作“自由市场自发确定利率水平的范本”,但事实上所谓“自由市场”的“自由决定”权利往往落在少部分人手中,结果是放纵贪婪、助长垄断,而被剥削被欺骗的受害者们还浑然不知。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多次批评说,“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这回大银行的集体舞弊丑闻无疑是又一例证。
最近传来消息,除巴克莱以外的其他涉案银行,可能寻求与监管机构“集体和解”。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通过缴纳令监管机构满意的和解金,换取监管机构的中止调查,以此降低操纵案继续被热炒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一些分析人士表示,LIBOR操纵案的和解金数额可能会大大超过美国房贷止赎违规案的和解金额;但监管部门同意和解,等于向各大银行及其高管发出了这样一个讯息:只要掏钱认赔就能逃脱应受的惩罚。
显然,这不是“自由”的代价,这一直是垄断的逻辑。至今,所有支撑西方金融体系的大银行,无一例外都被揭出过各式各样的丑闻,从操纵市场到洗钱,没有一家的手是干净的。但尽管有丑闻曝光,又身处金融危机余波之中,这些银行今年第二季度的报表仍然显示有利润——这恐怕不是因为它们经营有方,而因为它们有巧取豪夺的便利条件。穿着“自由”外衣的垄断更可怕!善良的人们,不要再轻信“自由市场”的动人说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