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中飘评级“魅影”

2012-07-27 15:32     来源:新华网     编辑:范乐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对德国等欧元区3国发出降级警告,此举再度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不满。信用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在深陷债务泥潭的欧洲国家看来,作为金融危机重要推手之一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频频如鬼魅般现身,屡次在“关键时刻”搅动市场,打乱欧盟解决危机的步伐。如何规范评级行为已经成为欧盟的棘手难题。

  “神出鬼没”的评级

  专家指出,即使没有评级机构“搅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恶化也无法避免,有时,评级机构发出的降级警告甚至能起到“警示”和“督促”欧盟加速解决危机的作用。

  然而,也有人认为,评级机构即使不是欧债危机的“罪魁”,也是加剧危机的“帮凶”。他们的理由是,2009年12月,正是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宣告了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此后,每逢欧盟和欧元区有望出台缓和危机措施的前后几天,评级机构几乎都会像幽灵一样现身。

  三大评级机构的每一次“出手”似乎都选在“微妙的时机”。举例来说,2010年6月,在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救助希腊方案之后,评级机构依然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加剧了金融市场上恐慌情绪的蔓延;2011年12月,当国际社会期待欧盟出台加强财政纪律的措施之时,评级机构接连对欧元区国家及其救助基金乃至整个欧盟发出降级警告,让欧盟领导人“猝不及防”。

  “不合时宜”、“时机微妙”、“火上浇油”、“带有政治目的”、“夸大其词”、“不公正”是欧盟领导人对评级机构的评价。去年12月,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在一次讲话中说:“评级机构的决定真的是恰巧赶在欧盟峰会之前‘从天而降’吗?这绝不是巧合。”法国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安·努瓦耶也说:“评级机构是金融危机的助推器之一。现在我们不禁要问,它们是不是又要扮演欧债危机助推器。”

  “三家独大”的行业

  按照目前的运作模式,评级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是向证券发行商收取评级费用。专家指出,以盈利为目的的评级机构很难完全避免“利益冲突”。曾长期跟踪调查评级机构的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韦龙说,三大评级机构的可信度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

  标普、穆迪、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前的10多年间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次级贷款类债券,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崩盘,这些所谓顶级投资产品变成了废纸,评级机构却赚得盆满钵满。据估算,2002年至2007年,三大评级机构的利润总和从30亿美元翻番至60亿美元。

  韦龙认为,缺乏竞争使得三大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时常表现出自满和傲慢。韦龙根据三大评级机构的年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所作的估算显示,三大评级机构占据全球评级行业90%以上的业务及98%以上的收入及利润。从目前来看,几乎没有哪家评级机构能够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

  “越收越紧”的监管

  出身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已在欧洲引发众怒,欧盟各界要求对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盟委员会早在去年底就推出提案,要求评级机构遵循更加严厉的法规,其评级要更加透明,并要为自己的错误评级承担责任。欧盟委员会还要求增强评级的“多元化”,要求企业每三年更换一次评级机构。

  此项提案还要求所有结构性信用产品都要接受两家评级机构的评级,同时禁止一家大型评级机构的股东同时成为其他评级机构的股东。另有消息称,欧洲中央银行已在研究是否制定一部针对欧元区主权债券的信用评级规范。

  今年7月初,欧盟金融监管当局再度出手,宣布对三大评级机构展开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级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此次调查预计年内完成。欧盟金融监管当局表示,三大评级机构要想在欧洲继续开展业务,就必须在调查中与监管当局密切配合。

  韦龙说,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大评级机构有着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优势,因此欧盟加强监管主要是规范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评级标准和流程,使之更加透明。然而,由于三大评级机构与国际金融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根本改变它们的运作方式绝非一朝一夕。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