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宣告利差红利渐远

2012-06-19 11: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范乐

  利率市场化

  将逐步缩小利差

  中国证券报:此次意外降息,虽说是对称降息,但因对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不同,最终也达到了非对称降息的作用。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尝试,请问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和实体经济意味着什么?

  周俊: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可以自主地对资金价格定价,包括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根据风险收益比分配资金,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更好的管理风险,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众所周知,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存贷利差以覆盖风险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带来一定的收益。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目标,以不同的存款利率吸引资金,以不同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也可以根据客户账户对利润的贡献度实行差别的存贷利率。比如美国众多小银行,他们提供的存款账户不像大银行的存款账户那样有众多便利的支付功能,因此只能提供较高的利率以吸引存款,并以较高的利率给小型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贷款进而维持适当的利差来补偿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并维持一定的利润。当然,如果某家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抢占市场,它就会提供较高的存款成本和较低的贷款利率,以牺牲当前利润来实现经营目标。

  对中国的银行来讲,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银行的利差保护会消失,存款基础不好的银行会被迫高息揽存,其利差无疑会收窄,甚至会影响它们的生存。

  对实体经济来讲,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资金会得到更有效的分配,这和自由竞争会促进资源有效分配是一个道理。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十分有益,是提高效率的过程。不过,前提得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类似美国七八十年代的储贷危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很小。目前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能够有效替代银行存款的金融产品还没有出现。

  对整体银行业来讲,利率市场化又和金融脱媒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连续几年高达两位数的通胀,货币市场工具(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的利率超过了10%,远高于银行和储蓄机构所支付的5.5%的利率上线,金融脱媒严重,对美国银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货币市场基金蓬勃发展,在1982年总规模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基金,短短5年时间规模增长了60倍。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口疲软造成外汇占款趋势性下行,基础货币增长有较大的压力,进而影响了中国整体流动性的释放,同时很多工业产品产能过剩造成工业品价格下行,因此并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现在开始小步试行利率市场化,是明智之举,这给了商业银行一个适应的过程,不会一开始就对银行体系带来过大的冲击。

  邱冠华:这是利率市场化进入攻坚阶段的一次重要突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意味着利率管制红利的逐渐消失,银行很难继续以官方强制利率获取存款,存款利率更多由存款供求状况决定,而现阶段更多是利率上浮。对实体经济来说,中长期可能有助于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但短期就不一定,银行存在转嫁资金成本的冲动,要么增加贷款利率上浮,要么调整贷款客户结构。

  中国证券报:未来利率市场化可能走的路径是什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是否会成为必然?

  周俊:由于中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和美国完全不同,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也不同。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更可能走的路径,应该是进一步放宽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近期很难成行,当然二十年以后会怎样还不好说。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