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有效平台。进驻自由贸易区的企业,将享有更加便捷的审批流程和税费减免政策,再加上人民币资本项下逐步开放,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为企业提供与海外资本、市场对接的窗口。
记者万荃2013年7月3日起,上海以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对外窗口的骄人身份走到了国际金融、贸易舞台的前沿,这颗东方之珠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的眼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强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有效平台。而上海自由贸易区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与时不我待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关。从国际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在中国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从国内来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的上海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我们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此外,在西方主要贸易伙伴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我国完全可以借助发展自由贸易区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形成战略挤压的不利态势,搭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拓展经济上的市场领土和金融领土。
从对实体经济的深远影响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促进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便利化。当记者询问上海一家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时,他抑制不住兴奋地说,这对自贸区的外贸企业来讲无疑是得到了先机,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特殊优惠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这样在做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同样以发展服务贸易为主要目标,从过去1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商品贸易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而服务贸易恰恰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今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应当以服务贸易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土地等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分工的。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跨国产品、跨国经营的出现,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跨国公司是在研制、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实现高度国际化的产品,是各类生产要素跨国最优配置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突破国际分工的传统格局,以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技术,去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按照原有保税区的格局和模式,甚至将保税区视作保税大仓库、保税大作坊,其结果必然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成熟技术乃至淘汰技术的转移。而以“境内关外”的地域和功能优势,自由贸易区就有可能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到全球经济的浪潮中去搏击。
上海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实体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金融活动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金融深化改革创新的先锋。
在自由贸易区试点内容中,资本项下的放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由贸易区方案中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自由贸易区成为探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遣队。奚君羊表示,在自由贸易区内,管制相对宽松,市场化程度高,跨境资金流动也比较自由,这必将为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自贸区以自由化为核心特征,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方面给予企业各类特殊优惠政策。进驻自由贸易区的企业,将享有更加便捷的审批流程和税费减免政策,再加上人民币资本项下逐步开放,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为企业提供与海外资本、市场对接的窗口。
此外,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按国际惯例运作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在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减少政策障碍,先行先试。 (万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