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昨日独家报道的《收废品攒8万元血汗钱 想存定期却变理财一年损失2000多元》见报后,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并被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昨日下午,广东省银监局工作人员接待了羊城晚报记者,称已关注此报道,在收到当事人正式书面投诉材料后,会转给相关业务部门处理,“如果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责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州翠馨华庭支行进行整改,并给予相应行政处罚。”
当事储户程姨称自己实际上已经于上个星期向广东银监局递交过书面材料,但银监局工作人员称还没有收到。他们建议程姨按照信访程序重新报送详细投诉资料,银监局在收到材料后,会转相关业务部门核查,并责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予以严查。依据《信访条例》,银监局在收到材料后的7个工作日内会回复是否受理,若受理,则自受理之日起的60日内给出答复(特殊情况,根据《信访条例》可再顺延30天)。程姨表示,已准备详细材料报送银监局。
存款变保单
邮储再遭投诉
网友痛斥“邮储和保险公司联合骗钱”
羊城晚报讯 记者戴曼曼报道:明明是办理零存整取业务,结束后却多收一张保单?柜员解释是赠送的保险,网友珍妮遇到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但不想半年过后才发现,当初的“馅饼”原来竟是“陷阱”。
珍妮日前通过羊晚QQ报料平台称,去年12月,自己到佛山的一家邮储支行办理零存整取业务,存入1万元后到手的除了存折还有一份保单,当时的业务办理人员称送一份保险给她。然而,直到不久前,接到续费通知的她才明白当初的保险居然是自己花了钱购买的。
珍妮认为,没有经过本人的同意私自就把客户的钱用去办保险,明显是侵犯了自己的财产和知情权。而当初给自己办理业务的人根本不是银行的人,只是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但是名片上却标明的是“局长助理”。
更让珍妮失望的是,这笔用于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1万元还在日渐亏损。珍妮表示,到今年12月,已经亏损了2000元,为此她带着几个朋友天天去邮储支行闹。最后,对方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同意赔偿1000元,双方各自承担一半的损失。
虽然挽回了部分的损失,但是珍妮仍然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留下两篇日志控诉称“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骗钱”。因为已经同银行私下达成协议,珍妮跟记者表示现在自己心力交瘁也不想追究,但是希望“如果以后再有人像我这样报料的话,你们最好积极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老百姓讨回公道。”
误导、私售
理财销售乱象频现
羊城晚报讯 记者戴曼曼报道: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银行员工“私售风波”未平,各类理财纠纷投诉报道又频现报端。办理的存款业务,到手的却成为基金或者保险等产品,羊城晚报接连收到读者投诉称自己被误导购买了所谓的理财产品。羊城晚报记者对理财销售乱象进行调查和梳理发现,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误导和私售屡见不鲜,而“高回报率”和“零风险”则成为其吸引客户的“制胜法宝”。
乱象一 存款变基金
客户想办理“零存整取”业务,柜台人员却介绍只需花10元办理一张银行卡,每月固定往卡里存1700元,得到的收益要比存款利息高很多。沈阳市民王大娘今年曾向当地媒体报料,称办理业务满一年后,自己才发现“零存整取”业务原来是基金定投。由于市场低迷,73岁的王大娘在发现被误导购买基金后,发现其本金已经亏损2000多元。
相关法律人士表明,银行向个人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理应出具风险揭示书。如果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擅自将其存款变为基金等理财产品,实际上侵犯了储户的知情权。储户可以要求银行赔偿其损失。同时,应该收集好利于己方的证据,必要时可以提起司法诉讼,要求判决合同无效。
乱象二 存单变保单
刚踏入银行大门想办理存款,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介绍一款理财产品,说收益高于定期存款利率且有年终分红,广东消费者江某曾向相关媒体反映,她于去年2月22日,到广东佛山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盐步支行办理定期存款被误导购买了保险。
据媒体报道,江某称“这期间该工作人员只字未提涉及保险的任何内容,我也就一直以为这是银行的理财项目产品。”在江某将2万元交给工作人员后,她获得一份“赠送”的保单,一年后,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一份保险而且保期长达6年。江某说自己因为着急用钱想要退保,但邮储人员却表示,按保险合同规定,如果退保将收取4000多元的退保手续费。
据了解,通常这类的营销手法常针对老年人,因为其认知能力有限,而保险条款又具备专业性,短时间内很难理解。所以在没有充分意识到保险的性质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被误导购买保险的情况。法律人士建议,客户在有证据证明是被误导购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要求涉事银行返还本金和利息。
乱象三 员工私售理财
某银行的“私售风波”近日又起新波澜,其员工涉嫌参与推介一款第三方理财计划后离职,投资人的高额收益无法兑现,银行称不知情。但其前员工近日又称这是“集体行为”。并向银监会举报。而对商业银行的代销业务,监管层多次重申“卖者有责”的原则。
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受到高回扣的吸引,银行员工“揽私活”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投资者如何能够清楚知晓银行是否代销了该理财产品呢?相关人士称,最简单的方法是拨打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的服务热线或者登录其官网进行查询,一般情况下,银行代理的理财产品在其官网上都可以查询或者可以通过人工客服进行确认,而如果是员工私自销售,则不会在官网或者系统内查到该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