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公布今年7月份辽宁省金融运行数据:当月,辽宁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减少了127亿元。商业银行人士分析,7月6日央行的“闪电”降息是居民储蓄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处于增长态势,与去年12月末相比,今年6月末,各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1629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辽宁居民向银行中净存入1629亿元的人民币。其中受6月份央行年内第一次降息影响,更多居民担心再次降息,储蓄意愿增强,6月当月个人储蓄存款增加了498亿元。
居民的储蓄意愿在7月份发生了变化。9月3日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6868亿元,当月减少了127亿元。“从银行网点的情况来看,今年7月份第二次降息后,存款利率水平回到了较低水平,影响了储户的存钱意愿,很多存款到期后储户没有选择继续存款。”某国有商业银行铁西支行网点负责人郑先生说。
家住浑南新区的市民韩女士是某银行储户。7月中旬,她有一笔大额定期存款到期,到期后她并没有继续存定期,而是购买了当月发行的3年期储蓄国债。“虽然现在的CPI水平不是很高,存银行也能拿到利息,但与降息之前的利率水平比,我还是觉得太低了,只能寻求收益高一些的理财途径。”韩女士说。
“在目前银行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多市民想要通过理财获得相对高一些的收益。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持续较高的储蓄意愿相比,央行两次降息后,市民储蓄意愿出现了一些扭转,来银行网点咨询理财人的明显增多。”工商银行北市支行高级理财经理陈铁刚介绍。
但从当前的理财市场来看,能够让市民满意——既有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收益又比存款高一截儿的理财渠道并不多。陈铁刚分析,从投资大方向上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与股市连接的各类基金产品、挂钩股市或股票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受行情影响,风险高,收益不稳定;第二类是债券市场或投资于票据、债券市场的产品,比如债券基金、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受降息影响,收益率也出现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