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并未得知郑拓被捕的确切罪名,但应与此前一直传言的“老鼠仓”不无关系
又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落马。证券时报记者日前独家获悉,原好望角投资总经理、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郑拓已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知情人士透露,一直深陷“被调查”传闻的基金经理郑拓上周在北京被上海警方抓获。虽然消息人士并未明确透露抓捕罪名,但多与一直传闻的“老鼠仓”传言不无关系。如果这一罪名最后确定,郑拓将是监管部门“捕鼠”风暴中倒下的又一投资界名人。
郑拓有15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他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任职于海富通基金担任基金经理,2007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任投资副总监和基金经理。郑拓离职后与同事一起创立了好望角投资管理公司,其中郑拓出资750万元。
一直深陷被调查传闻的原好望角投资总经理郑拓境况有了最新进展,证券时报记者日前获悉,郑拓已于上周在北京被上海公安机关抓捕,并被移送立案调查。
知情人士透露,虽然目前并未得知郑拓被抓捕的确切罪名,但应该与此前市场一直传言的“老鼠仓”不无关系。如果这一罪名成立,郑拓将是今年以来继许春茂之后又一因老鼠仓被移送公安机关的基金经理。
“老鼠仓”传言下
好望角几经风暴
公开资料显示,郑拓于2009年从交银施罗德离职,与同事合资创办好望角投资公司。此前好望角网站上显示,该公司股东构成为郑拓、陈晓秋与沈培敏,其中郑拓出资750万元,陈晓秋和沈培敏分别出资200万元和50万元。
好望角成立后,一共发行成立了两款阳光私募产品,然其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几度深陷“清盘”传闻。此前有报道称,在山东信托网站上,“深蓝1号”最后净值公布是今年4月13日,净值为0.6107元,随即应被清盘解散。不过,当前山东信托网站已经没有了这只产品的任何信息,在好买基金网站上,深蓝1号的净值更新于4月13日止,网友评论也透出深深的失望情绪。
事实上,自2010年10月起,关于好望角总经理郑拓被调查的传言就在坊间流传开来。12月中旬,郑拓被调查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12月15日,传出监管层已开始对郑拓进行调查的消息。
对于这一切,郑拓及其所在的好望角公司都予以否认。佐证之一是,郑拓在新浪的博客于2010年12月17日发布了一篇新博文《对制约当前行情发展的几点因素的思考》,探讨了去年11月中旬以来,在通胀高企和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方向。
此后,郑拓及其公司就没有了任何公开信息,直至今年5月有媒体曝出郑拓本人由于被调查而被限制出境。业内人士称,从数年前的唐建、王黎敏、张野案到刘海、韩刚、涂强案,再到最近的许春茂、黄林案,监管机构对老鼠仓的打击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最新消息则表明,郑拓已被上海警方实施了抓捕,如果其被抓罪名确如此前市场传言的“老鼠仓”行为,那郑拓将有可能面临较严厉的刑事处罚。
光环下的郑拓
陷“老鼠仓”传闻
可查阅资料显示,郑拓具有15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曾于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任职于海富通基金,担任基金经理。2007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任投资副总监和基金经理。
在交银施罗德期间,郑拓达到个人投资生涯高峰。他于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间管理的交银稳健基金,取得晨星两年期和三年期五星级基金评价,并在《福布斯》发布的2009中国基金排行榜中被评为十大最佳股票型基金之一。
不过,光环之下的郑拓于2009年7月开始陷入各种麻烦。当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基金经理郑拓花5000万现金购买汤臣一品的一套房子。针对这一传言,郑拓表示:“看了报道,惊诧之余不免深深叹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竟被渲染得沸沸扬扬,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郑拓最后还发表意见认为:“我不希望,中国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最后都选择离开;我真心希望,中国每一个基民,都能够随着中国基金业的成长而收获投资成功的幸福;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安宁的生活。”
随着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李旭利离职,郑拓也紧随其后选择离开带给他光环的公募基金,独立门户成立私募基金公司。此前曾有报道称,郑拓和李旭利两人在交银施罗德基金任职期间存在“老鼠仓”行为,不过,也有消息人士指出,郑拓的“问题”或许与其个人在公募期间所为有关。
数据统计显示,郑拓在公募基金期间,业绩成绩单较为突出,为其奔私积累了不错的个人品牌资源。据统计,在其管理期间,海富通股票、海富通精选和海富通风格优势分别取得了158.70%、62.44%和53.71%的成绩,交银稳健取得的业绩为24.27%。不仅如此,曾与郑拓共事的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郑拓为人非常不错,投资能力也强,如今所涉之事我们觉得异常可惜。”
按照郑拓自己的说法,转投私募似乎是他事业开始就已经决定的选择,这也成为其后来创立私募基金实现个人理想的原因所在。他曾表示:“对我来说,从做投资的第一天起,做私募,成立对冲基金才是我的真正梦想。做投资的人并不会追求职位的高低,投资业绩才是基金经理真正的价值体现。”然而,这个一心向往管理对冲基金的郑拓却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这一代价或许值得更多同行深思。(记者 程俊琳 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