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蕾:不要儿戏化货币政策

2013-05-14 16:42     来源:中国财经报     编辑:王伟

  把货币政策“解读”为随着CPI的短期变化而改变也是“儿戏化”货币政策,最终会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造成宏观经济更大的不稳定。

  继日本步美国货币宽松后尘以后,近日欧洲央行再次降低利率并有向零利率“进军”的趋势,效仿美国开始“印钞”时代。

  利用危机恢复期宏观数据的不稳定性制造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有误导货币政策之嫌

  危机以来美国实施数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购买两房持有的打包转卖的信贷机构发放的贷款、金融机构发行的与信贷有关的证券化和结构化的衍生产品,以及相应的结构化衍生品,“托”高了股市包括衍生品的公允价值,“救活”两房和金融机构并恢复其“赚钱”的功能。虽然经济恢复仍然疲软,失业率没有实质性改善,但股市却热火朝天,道指已经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这样的结果使资本市场对印钞票刺激股市上涨就像患了鸦片瘾一样。

  为了延续量化宽松的环境,通过频繁地对短期宏观数据做趋势性分析挟持货币政策就成了一个有利的工具,使本来是“黑天鹅”一样的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就在“预期”与“与预期不合”的反复无常的形势分析中,一轮一轮地变成寻常的“白天鹅”。

  事实上,危机复苏本来就是一个缓慢过程,更不用说美国以印钞票救助金融机构为主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延缓实体经济的复苏,另外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叠加,复苏过程跌宕起伏,宏观数据不稳定是完全“正常”的,是符合规律,且与危机复苏过程的不稳定相一致。正像一位美国学者分析的那样,短期宏观数据不能成为趋势动态分析的依据。利用危机恢复期宏观数据的不稳定性制造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有误导货币政策之嫌。

  与预期不符——经济弱势——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思路,也演变成对货币政策情有独钟的一种中国范式

  因为利益导向,这种与预期不符——经济弱势——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思路,不仅为日本和欧洲效仿,也演变成对货币政策情有独钟的一种中国范式。

  我们注意到,危机以来国内国外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环境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适度放缓,这完全符合经济规律也具有稳定性。但是各种目的的“预测”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屡屡给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预期”判断。结果使与“预期不符”的现象频繁地出现,则经济增长弱势的推断就“被确认”,按照“弱势复苏货币宽松”的“范式”,“建议”货币政策宽松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但是人们似乎忘记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不是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更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设置的增长目标。经济增长的“预期”带着很大的主观意愿,要货币政策调整去“实现”预期,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荒谬逻辑。最重要的是不首先搞清楚货币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否“缺钱”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就似是而非地“预期”货币政策宽松,在某种程度上是挑战相关方面的智商。

  这一范式对货币政策的短期操作“分析”也有“儿戏化”的“解读”。央行一进行正回购就解读为“货币政策紧缩”,一进行逆回购,马上解读为“政策转向”。“制造”各方对“货币政策”的不合理的短期“预期”,也增加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经济和市场的无序波动。

  每个月定期发布的通胀数据更是“制造”对货币政策“预期”的最好机会。这个月CPI涨幅较高释放货币政策“紧缩预期”信号;下个月CPI涨幅降了,又预期货币政策有宽松的环境了。

  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不论是以通胀为目标,还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或者有更多元的目标都是以年度为目标的。去年货币政策目标M2增长14%,但有若干月份M2增长都高于14%,但最终统计全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是13.8%,在全年货币增长目标之下。今年第一季度M2增长15.6%,大大高于全年货币政策目标13%,这不等于说今年货币政策目标已经改变。至于每周的公开市场操作与经济活动阶段性增长的货币需求有关,与经济运行年度规律有关,与银行各季度的信贷分布特点有关,更应该与当周到期的票据总量和资本流入平稳流动性的需要有关。把每周的公开市场操作解读为货币政策的宽松或者是紧缩是缺乏常识的表现。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期,这样“儿戏化”的解读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而经济运行指标包括CPI的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有方向上的大起大落。CPI短期内变化中的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或者一些并不规则事件,包括“猪的蓝耳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H7N9”对鸡肉价格的影响等等,并不能解释为通胀形势恶化或者通胀形势改善。通胀与经济增长一样有一定的规律性,CPI增长的月度变化大多数是增长幅度变化,不会出现“不是通胀就是通缩“的极端转变,货币政策也从来不是非紧即松的两极变化。把货币政策“解读”为随着CPI的短期变化而改变也是“儿戏化”货币政策,最终会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造成宏观经济更大的不稳定。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政策”

  中国的问题与美国和欧洲不一样

  我们不能继续制造货币政策“预期”的游戏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政策”。中国的问题与美国和欧洲不一样,不要把“黑天鹅”变成了“白天鹅”。

  中国经济增长也不是没有钱的问题。2012年经济增长7.8%,银行新增信贷8.2万亿,社会融资总额15万亿。高于经济增长的银行信贷增长,两倍于经济增长的融资总量,一方面显示有效投资需求缺乏,投资效率很低,另一方面说明过量的信贷增长和社会融资并未流入实体经济,可能潜藏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过多的货币发行会降低货币信用,不仅带来通胀的风险,也会削弱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能力。近期抢购黄金的行为已经显示了货币超发的信用风险。未来经济增长不能延续这种依靠印发钞票和资金堆砌的增长了。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