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影子银行”的利与弊

2013-03-31 07:55     来源:人民网     编辑:郭莹莹

  人民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达昱岐)银监会近日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银监会对理财产品投资监管祭出的一记重拳, A股银行板块闻声大跌。该政策的出台也再一次将“影子银行”问题拉回到公众的视线焦点下。 

  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估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规模为22.9万亿元人民币,相当於去年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34%,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4%。因此,“影子银行”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环。 

  “影子银行”或为金融市场有益补充 

  中国经济在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推动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很多资金闲置在银行储蓄账户中,这就需要形成一种透明、有效的机制,引导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产品当中。“大家对影子银行存在极大误解,并有很负面的联想。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在全球资本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在帮助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子银行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贝莱德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如是说。 

  “房地产要融资,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基础设施需要融资,民营企业也需要融资。这是回避不了的市场需求。”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沈联涛在201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影子银行”之所以在中国出现,是因为其背后有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指出:“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家在信贷投放存在严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场存在严格分割的情况下,发挥聪明才智开发出来的产品,它是市场的有益补充。” 

  风险不容小觑 

  沈联涛同时也表示,“影子银行”的一大风险是产权不够清晰。“若出了问题,承担责任的是个人、银行还是政府?这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设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能导致信贷过度膨胀。由于“影子银行” 放大了银行的信贷能力,在长期内,可能致使旨在控制银行信贷扩张的监管政策失效。其次,可能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影响货币、信贷等宏观变量的既有轨迹,进而削弱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再次,可能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低估。“影子银行”的操作可能使银行的实际信贷规模被隐匿或被转换为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进而导致实际风险规模的低估和资本充足率被高估。最后,“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如何控制风险? 

  摩根大通国际董事长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解决风险方式,就是信息披露。“你看到的就是你拿到的,但是你看不到的可能就会让你翻船”。所以披露信息是关键。“受到监管的机构,像银行,一般来说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给投资者,这是法律规定。但是不受监管的机构也要提供信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有竞争力,所以信息披露是第一位的。”弗兰克尔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监管部门的事,它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沈联涛认为,从法律上厘清影子银行相关方目前产权不清的问题,裁定风险由谁承担,是中国发展影子银行体系、防范风险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指出:“影子银行”问题是史上最严重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金融扭曲而已,这种扭曲导致了太多的金融乱象和风险,要治理这样的扭曲,还必须从调整货币政策开始,监管只治标,不治本。 

  “影子银行”——“硬币”的两面 

  “影子银行”问题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银行负债方和资产方的双重“表外化”,使得银行内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成就了“影子银行”资金规模的快速扩张,其系统性风险因而也备受市场关注;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在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未得到改善时,影子银行也满足了部分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融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对国民经济给予了必要的助力。因此,对于“影子银行”既不可围追堵截,必灭之而后快;又不可放任自流,任其恣意妄为。只有因势利导,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才能促使“影子银行”良性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