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制造业萎缩不能归咎于银行业

2012-10-10 13:46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王伟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5.7%,但其利润却占到32.2%;而其中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虽占500强的42.7%,利润却仅占25.04%。此外,不仅制造业利润率降低,其上榜企业数量也已连续5年减少。

  报告中显示的银行业和制造业利润率的反差,令国内一些人担心:银行业巨大利润形成的诱惑,有可能令更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若长此以往,我国制造业“空心化”趋势恐在所难免。

  制造业“空心化”是银行业高利润导致的吗?如何避免制造业“空心化”?金融业如何支持制造业升级?本报记者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教授。

  银行“高帅富”、制造“矮矬穷”是偏见

  本报记者李小佳(以下简称记者):有人提出,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银行业利润偏高、制造业利润偏低是正常现象。这种说法对吗?

  芮明杰:这是一种误解。从理论上看,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所有行业的利润率应趋于一致。这是因为,如果存在利润差距,投资者必然愿意把钱投到高利润行业、离开低利润行业,而随着高利润行业的投资增加、企业数量增长以及竞争的加剧,其利润率会逐渐降低,并慢慢地形成新的产业平衡。

  当然,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产业本身特性以及现有产业规制等的影响,市场中做不到充分竞争,所以,会产生某些行业利润率高一些、某些行业利润率低一些的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制造业则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甚至是过度竞争的环境中,过度竞争的主要表现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库存增加、产能过剩、利润下跌等。可见,制造业利润下降,银行业利润偏高,主要原因是行业的竞争程度、行业特性、发展阶段、面对的问题不同等造成的,而不是现代经济本身的特征。

  但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看高银行业、看低制造业的倾向,这应当引起警惕。如有高校今年经济管理类共招收400多名本科新生,在征询专业意向时,其中360多名学生选择金融专业,仅40名左右的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的其他专业。对经管类的其他方向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制造业了。要实现两个行业的协调发展,一定要避免把银行业看作“高帅富”、把制造业看作“矮矬穷”的价值偏见。

  制造业萎缩,板子不能打在银行业身上

  记者:《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显示的银行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巨大利润差距,令一些人把两者对立起来。更有人提出,银行业本应向制造业输血,而实际上却是从制造业抽血。请问,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吗?制造业利润率下降是银行业造成的吗?

  芮明杰: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更不能认为两者此消彼长。现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金融业增长、制造业萎缩,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首先,随着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制造业产品越来越充裕,一些行业进入了相对过剩的阶段,这样制造业的增长就不会太快。金融业则相对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其次,服务业比重的相对提升和制造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人们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满足,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需求减少,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如房地产投资、资产投资等都会产生金融服务的要求。所以,呈现出的就是一个行业在增长,另一个行业在相对萎缩。

  也不能把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的责任归咎于银行业。银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能不能从银行贷到款、金融服务是否到位等。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还在制造业本身,即制造业生产过剩、供给过大、过度竞争、投资过大等。以钢铁业为例,去年我国钢铁产量大约为8亿吨,而国内需求仅为约6亿吨,供需之间的落差导致出现大量库存和剩余。长期供大于求,制造业的利润势必受到影响。近些年国外需求减少、出口受挫,也加剧了制造业的困境。而从深层次看,钢铁行业的产量过高、投资过大又与传统的“唯GDP”观念有关。这是因为,投资制造业、上大项目可以快速拉动GDP,这样经济增长似乎就上去了,但实际上当增加的产能无法得到相应的需求来支持和消化时,就会导致库存增加、产品积压、价格下降,最终造成企业利润下滑及巨大的资源浪费。造船、水泥、太阳能等制造业,也都存在这种问题。

  平衡不同行业利润差别,靠疏不靠堵

  记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投资如虎,地产似猪,而实业像牛;与其辛苦喂牛,不如轻松养猪饲虎”。不少人担心,投机氛围让企业家离开制造业而投身虚拟经济,会带来制造业“空心化”。我国是否存在制造业“空心化”危机?低利润就是“空心化”吗?

  芮明杰:对于制造业“空心化”有两种理解:一是一些制造业企业仅部分地从事制造业甚至脱离制造业生产,转而投资房地产等。二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主要的产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如美国、英国等。但准确地说,前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造业“空心化”,而是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可能不少人担心,实业家都不办实业而去投资甚至投机去了,经济靠什么支撑?这种担心并非没有必要,但关键是要以正确办法来应对。资本是趋利的,在市场环境下资本必然流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所以,假如实业家弃实业而投房地产,靠堵是堵不住的,而必须靠疏。这要求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度环境,制定更加完善的产业规制政策,这样才能改变某些产业的暴利问题,平衡不同行业间的利润差别。

  其实,制造业“空心化”危机主要来自于制造业转移。随着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价格等的上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会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但现在还称不上有严重的“空心化”。近年来,上海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转移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制造业转移可以把加工部分转移出去,但要把人才、设计、品牌、技术、研发留下来。产业转移不能单靠一揽子的“扔”,而要想到产业升级和高级化发展。传统观念中认为的一些淘汰产业,如自行车行业,其实也并非只有淘汰一条路,捷安特现在就依然做得不错。而曾经享誉全国的上海自行车行业就没有得到相应高级化的发展。

  二是发展新兴制造业不能走老路,而要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最好的途径,就是购买并购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端制造业企业。现在也是较好的时机。例如,如果能买到劳斯莱斯的飞机引擎制造技术,对提升我国飞机制造技术是很有用的。再如,信息产业中的智能制造工作母机等,也可以先购买再学习,这要比传统的技术引进后再学习快得多。

  制造业要有创新,金融业需多元发展

  记者:当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热潮兴起,全球出现了一股对制造业再认识的潮流,如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请问,“先进制造业”能治“空心化”吗?它将给制造业带来怎样的革新?

  芮明杰:当前世界经济实体部分普遍进入了一个依靠技术创新和需求逐渐饱和的发展缓慢的阶段。所以,与其说“先进制造业”能治“空心化”,不如说“先进制造业”将成为重新诠释制造业价值的契机。美国的再工业化虽与增加其国内就业等有关,但它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以信息技术再定义了的新型制造业的回归。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的新技术,如新能源、数字通讯、信息产业、新材料变革等,恰恰是新型制造业中的核心。如3D打印机满足的就是现代人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创造的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新的生产方式,这对传统大规模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模式是一种颠覆。可见,美国的再工业化着眼的是未来10年、20年对新型制造业的领先和控制。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担心的是,未来我国制造业是否还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这些制造强国后面,是不是能有自己的创新。

  当然,制造业有美国模式,也有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后两者虽在技术创新上不及美国,但在制造业生产加工的精密化、精准化上更胜一筹。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不一定非要瞄准美国模式,也可以效仿德国模式,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下功夫。

  记者: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制造业升级换代,从而实现两个行业的协调发展?

  芮明杰:首先,避免金融业自我服务的倾向,加强金融业服务制造业的理念。随着社会对金融需求的增加,银行业会更加发展,这是银行业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一个基础。所以,要肯定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在肯定的基础上再看发展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剔除不合理因素,从而使金融业成为制造业再度腾飞的“支点”。

  其次,建立非银行服务体系。随着社会对金融需求的增加、需求种类的多样化,单靠银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形成由信托、保险、投资、基金、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小企业贷款公司、抵押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构成的非银行体系,这些对制造业发展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有巨大好处。例如,现在制造业企业的运行成本很高,设备等都要自己购买,对资金流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融资租赁公司能够买下设备而让企业来租,这将直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成本要求。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若能不断地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形成上海特色的非银行服务体系,也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最后,金融领域需要进一步开放和改革,通过增加竞争来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