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部主席蔡洪平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未来业务增长和风险控制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债券市场的发展,包括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产品,特别是低风险的债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风险控制和业务增长相辅相成
中国证券报:您如何看证券公司开发一些高风险的产品?
蔡洪平:一些产品具有高风险,但有其价值发现的功能。比如期货、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虽然产品风险高,但就像不能因为螃蟹钳人,就不吃螃蟹。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希腊主权债务的信用违约掉期(CDS)飙升,就帮助市场发现了希腊政府的财政问题,让希腊政府无法再“借钱消费”,充分体现产品的价值发现功能。
中国证券报:某些国际券商,由于交易员在高风险的衍生品上的投资失误,给公司带来几亿乃至几十亿的损失。券商对于这些高风险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应该如何控制风险?
蔡洪平:这里面有系统风险,也有个别的操纵风险。最主要的是风险控制上的缺位。
对于高风险产品的控制,我觉得在券商内部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德银,在风险控制上就有几道“防火墙”,包括通过交易的审批控制、不同地区的额度控制、交易规模的控制、和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在德银内部,风险控制官拥有一票否决权。
债市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中国证券报:国内的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仅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国际券商与国内证券公司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洪平:创新就是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水到渠成的事。A股现在IPO市场的规模不小,不过从完整的发达市场来看,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创新不仅只是券商参与,也需要监管机构和市场环境来配合。
目前国内券商投行业务主要集中于股本市场,包括发新股和增发,未来在债券发行、可转债、衍生品、对冲产品等方面还有很多业务可以做,特别是债券市场。
中国证券报:您特别提到中国的债券市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不可以具体谈一谈?
蔡洪平:债券市场的发展,包括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产品。特别是低风险的债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比如高息债和可转债市场。这些债券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低,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
另外,政府发债这方面的业务也大有可为。中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远小于其他国家,日本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超过200%,意大利和美国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分别约130%和100%。中国的政府债市场如果发展起来,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压力。对于高风险债,要完善债券评级体系,保证债券发行体的质量。
中国证券报:经过这么多年的财富积累,国内存在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在资产和财富管理上,美欧投行如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蔡洪平:长远看财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当前中国还是在初始阶段。目前这块业务的发展还受制于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的文化,不习惯把钱交给别人打理。二是目前市场投资品种少,投资目标集中于股票和债券,产品的回报主要就是股票的投资回报。国内券商受惠于地域和制度,在财富管理方面其实比外资券商更有优势。
海外并购是有益尝试
中国证券报:国内的一些券商也在尝试并购海外的金融机构,您对这个怎么看,中国投行有必要通过并购提高业务水平,走出去吗?
蔡洪平:我觉得海外并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说过中国有两个遗憾。一个是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顶级的品牌却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的品牌。另外,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A股市场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到海外上市,但中国却没有一个全球性的中资背景的投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兼并收购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捷径。当然跨国并购对于美欧投行可行,中国投行未必要这么做。毕竟还有地域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不过目前已经到可以进入议事日程阶段。但收购要小心谨慎,不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也不是为了民族虚荣心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