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中国内地银行风险被“不良贷款率”掩盖

2011-12-07 09:36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范乐

  随着银行业的“现金保护垫”逐渐变薄,中国经济应对系统风险的能力被削弱———昨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召开全球电话会议讨论中国银行业的困局。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惠誉分析师Charlene认为,内地银行的风险被“不良贷款率”掩盖了,“这在中国是一个严重滞后的指标,让人看不到问题所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经济日渐“失速”的今年,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占比仍在不断下降。

  吸储大关难以逾越

  仅仅三年前,中国各银行还可以不把不良贷款当回事。政府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下,天量资金涌入银行,惠誉分析师Charlene说:“当时贷出去的款能不能还,对银行的影响不大;不良贷款率无论是1%还是20%,新涌入的存款都可以覆盖所有负债。”

  时过境迁,今年银行吸储难上加难。首先是央行从上游收紧银根。据惠誉估计,2009年至今年9月末,央行通过上调存准率冻结了4.4万亿元资金,经央票净投放对冲后,仍有1.7万亿元的净回笼。下游则是存款分流,国家对“影子银行”体系采取默认态度,导致金融脱媒愈发强烈。

  今年上市银行的三季报中,数家银行存款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银行吸储战白热化,据媒体报道,杭州有银行承诺,100万元存款只要“冻结”一年,就可获得10%以上的高息。“高息揽储是普遍现象,额外给储户的钱都从员工薪酬福利里扣。”广州一名国有大行支行行长抱怨,银行职员表面高薪,其实工资全部挂账,每个月都要扣掉一大笔。

  惠誉认为,明年吸储仍将困难:央行不可能大举放松流动性,怕通胀抬头;若通过发行各种产品来补充现金,充其量也是从现有存款里抽血———长期以来,银行充沛的现金维护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如今这层“保护垫”正在变薄。

  “不良贷款率”是真实谎言?

  根据16家上市银行的第三季报,各银行普遍实现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双降”。这里出现悖论:经济“失速”时贷款质量通常会恶化,为何中国银行能逆势而行?

  回答羊城晚报记者提问时,惠誉分析师Charlene表示,中国的不良贷款率是个“极端滞后”的指标。“贷款通常可以展期或重组,允许企业借新还旧或者发行债券 ,结果当然是不良贷款率很低。我们认为这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而瑞信证券研究所也曾公开质疑这个指标。其研究员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把“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不够支付利息的公司挑出来,将其债务额加总,发现占去A股总债务的4.9%———如果连最不缺钱的上市公司都有偿付问题,何况全社会的银行贷款?

  分歧集中于一点:如果贷款人要借新还旧,其贷款算不算“不良贷款”?瑞信证券认为算;而据记者了解,国内银行则往往不算,甚至不会将该笔贷款从“正常”降为“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也面临不良贷款攀升的问题。但中国很快就加入了WTO,帮助经济渡过难关。”Charlene说。

  明年银行要过四大关

  上月末央行突然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Charlene认为,此措施释放的资金量有限,但表明了领导层的态度,未来可以预期更多宽松政策。“这也表明经济确实出现了风险,央行才会出手。”她认为明年中国银行业面临四大风险:

  一是地方政府、地产相关企业和中小企业无法按期还款,加重银行负担;二是存款增长进一步减速,导致资本外流。同时股市的反弹也可能导致“存款搬家”;三是通胀持续高亢。监管层还会维持银根紧缩,等不到大规模放宽货币;四是流动性太紧导致银行间市场被“冻结”,银行在关键时刻无法从同行处得到融资。

  她特别提到房价风险。“虽然中国银行对房地产的开发贷款占比不大,但要考虑到很多行业跟房地产密切相关;有不少其他行业的贷款,实际也流入地产。”———前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房价即使下跌四成银行都能承受,惠誉认为此说法低估了风险。(记者曾颂)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