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破6.4。同时罕见地出现“齐升”现象,除美元外,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其他6种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发表博文指出,这是供求关系和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正常反应,“齐升”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表现。现在欧美危机重重,国际投机者自顾不暇,是人民币汇率加快改革较好的时间窗口。目前,人民币汇率趋于接近均衡水平。中长期,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将支撑人民币走强。
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是正常市场行为
首先,是供求关系的反应。根据海关总署公布7月份贸易数据,315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009年1月以来最高。“出口的强劲增长和顺差的超预期,短期在市场上形成外汇供过于求的状况,推动人民币汇率攀新高。”
其次,是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应对。标普下调美长期债券评级,引发市场对欧美经济前景的担忧,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尽管起伏不定,但都表现弱势。使得人民币汇率相对走强。突破6.4这一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75%。
再次,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表现。“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对各种外汇理应有的升有的贬。11日的‘齐升’表明现有的汇率形成机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及时反映和容纳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和国外的冲击。”
经济基本面支撑人民币走强
文章指出,“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复苏,增长放缓,主权债务问题很难短期解决,货币政策不得不保持较为宽松状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把抑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国际收支调节趋于均衡但不会转向逆差。”都支撑人民币走强。而强势人民币对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这将对中国经济在结构性、趋势性产生长远影响,推动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促动贸易部门转型升级,利于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