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结构失衡

2011-08-03 06:5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思羽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高。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需要深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这一轮物价较快上涨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因素,如农产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货币流动性过剩和国际收支失衡等。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等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助推了国内物价的上涨。但是,这些大多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大量资源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传统工业部门产能过剩;而传统农业生产一方面由于资源流失而难以满足工业化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水平低而难以支持工业化进程,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需要工业反哺农业的明显信号。具体地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均收入增加,人均食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导致食品供求缺口扩大,农产品供不应求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最终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与工业化同时推进的城镇化,则导致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涨,这也加剧了总体物价上涨。我国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主要就是由食品等农产品和住房价格上涨引起的。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价格上升也成为引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国通过出口物美价廉的低端产品,吸收一部分国内过剩的产能。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影响者。一方面,我国廉价工业品的大规模出口,压低了国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又成为诱发国际市场相应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中国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

  除了出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而且政府和国有企业是重要的投资主体。大量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维持经济增长,但由于结构失衡的制约,这些投资既会推高投资品价格进而推升通货膨胀,又会因缺乏竞争择优过程而加剧结构失衡问题。而且,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会因为资金成本提高而有明显的降低。

  在人力资本结构方面,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问题也对调整经济结构、抑制物价上涨带来不利影响。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由于人力资本不足,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下,各级政府不得不继续扩张低端传统制造业,这就加剧了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与高端产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所以,在投资主体和投资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依靠大量投资并不能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反而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可见,治理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等措施,但从根本上看,则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应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企业的负担。因为企业负担过重,就没有能力提高职工工资;为获得必要的利润,企业还要提高其产品价格。如果企业的负担减轻了,就能够逐步满足职工涨工资的合理要求,从而有利于缓解消费不足、内需不振的结构性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增长,具备了适当减税的条件。还应当看到,企业的负担减轻了、发展更好了,有利于培育税源,促进财税收入增长。从长远看,应加大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者素质,为高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必要条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较快引起货币投放过多的问题,则应改变鼓励出口换汇政策,增加国内急需物资、技术的进口。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于战略资源;放宽居民出国消费、旅游、留学等的用汇限制。这样,既可避免外汇储备贬值风险,又可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市场信息评价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李德伟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