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的CPI,同比上涨4.9%。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据前天新华社报道,由于官方CPI数据比市场预测的低很多,且相当准确的“数据”已提前在市场上流传开,2月14日国内股市就“起舞”了。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1月份的CPI低于预期与权数调整有关系,但只调整了0.024个百分点。因为我国的CPI指标体系权数是5年调一次,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CPI指标调整年。今年的CPI与去年的权数最大的差别为食品类权数下降,住房类权数上升。而对以食品为主导的CPI体系来说,如果食品类的比重下降,对CPI数据的影响将相当巨大。
市场可能会问,此时调整CPI权数合理吗?当前的CPI数据真实反映了物价上涨吗?货币政策管理层及企业对这种调整后的CPI会如何反应?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当前经济形势。
对CPI体系的权数问题,笔者几年前就认为,以食品为主导的CPI体系严重误导央行货币政策决策(近几年信贷扩张过度、流动性泛滥都是这种误导的结果),但那时并没有人认为CPI权数有问题。直到近几年,房地产泡沫大了,相关职能部门才就不科学的CPI体系问题表态并调整。
近20年来,不变的CPI权数已与巨变的居民消费结构背离,客观上需要调整权数,以使CPI数据更真实地反映物价变化。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在实际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没有减弱的情况下,如不改进权数,不少中低收入民众所处的困境可能会被不科学的指标所掩盖,使得中低收入民众对政策的信度会减弱。二是CPI指标意义上的压力不准确,可能误导货币政策。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得不到贯彻,会继续影响资产价格。低估CPI指标对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对于当前的CPI到底有多高?任何一个机构、组织及市场个人的预测都是建立在政府所提供的基本数据的基础上,离开这些政府提供的数据,大家都是寸步难行。因此,政府统计数据的客观公正性、科学合理性也是必要之义。
在当前实体经济没有发生多少变化,通货膨胀趋势没有改观的情况下,通膨压力并不会因为其指标体系权重的调整而减弱。因为,国内房价上涨还得持续一段时间(新国八条调控的效果显现还要有个过程),农产品的价格会借势国内外自然灾害的出现上涨。
权数调整后的CPI为4.9%,笔者相信比调整前的数字更接近真实,但这个数字仍不低。我们要真正让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减弱,真正管理好通胀的预期,仍然任重道远。
总之,对于当前通货膨胀的上涨趋势,并不是调整CPI指标的权数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实际的CPI水平下降,真正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让民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减弱。要做到这点,不仅要对CPI体系进行改革,还要加强对信贷扩张的管理,并保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对中低收入民众采取适当的补助政策。(易宪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