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6月16日厦门消息 从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到今年3月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原乡》,“眷村”这一特定的历史产物和其背后的时代悲欢离合,也渐渐为大陆人所熟识。眷村第一代是竹篱笆里的“乡愁”,60年来,他们心中带着重返大陆的期望,在眷村从暂时落脚到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眷村第三代人大多并没有居住眷村的经历,却有着似乎深植于骨血的眷村情结。
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15日在厦门举行。论坛展播了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其中,台湾昆山科技大学视讯传播系参选的作品《游子》便是关于眷村的故事。
电影镜头虽然聚焦于一位6岁的小孩在眷村里的生活,却在影片无数的角落里,描绘出台湾社会人际环境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变迁中的挣扎、痛苦、奋斗与努力,看似是眷村三代人的漂泊不安和颠沛流离的悲凉,但也透露着生活正在朝向另一个美好的未来。
《游子》的获奖代表,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陈昱翔接受专访时告诉记者,“我自己就是眷村第三代人。影片中孩童的视角其实也是我自己的视角,对于祖辈父辈眷村的理解。”
当年《宝岛一村》的编剧导演之一王伟忠为了保存眷村记忆,与拆迁的推土机赛跑,把母亲住了一辈子的“嘉义建国二村”画下来。如今,岛内的眷村还在慢慢消失。陈昱翔这位眷村“第三代”发挥自己所长,用手中的摄影机与时间赛跑,记录下眷村的珍贵影像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