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台湾导演黄朝亮:
台湾电影可做一个大陆版本
接连几年的海峡论坛影视季上,都能见到台湾电影导演黄朝亮的身影,而在他的作品中,两岸元素几乎都少不了。
从财经记者到电视节目制作人再到电影导演,台湾著名导演黄朝亮的经历,多少代表了新一代台湾导演的成长轨迹。
昨日,导报记者和黄朝亮导演面对面,一起聊了台湾电影的“大陆新可能”。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片子几乎都跟大陆有关?
黄朝亮(以下简称“黄”):是的,第三届海峡影视季的时候,我带作品《夏天协奏曲》来展映,然后就跟当时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认识,他们对这部台湾电影蛮喜欢的,就邀请我改成电视剧,所以就有了今天在电视剧频道播出的30集电视剧《恋夏》。电视剧在金门、厦门都有取景,所以我跟厦门非常有缘分。
记:我们知道,台湾其实很多在本土大卖的电影,因为语言(闽南语)的关系,在大陆的销量并不好?
黄:其实很多台湾电影还是以岛内为主,像我这样跨两岸的导演不多。像我曾协助台湾电影《大尾鲈鳗》的拍摄,这部片在台湾票房很好,但其实一直没有在大陆上映,就是因为剧情内容、趣味点,绝大多数大陆观众是看不懂的。当然,如果台湾电影只是局限在闽南语地区,那么发行其实是不划算的。
记:所以要做到兼顾两岸?
黄: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台湾先上映,我们一定会做另外一个版本,就是重新配音成国语版,让大陆的观众都能够吸收到好的电影。但我的作品虽然有台湾导演所谓的“小清新”,但还是需要商业化,单靠台湾市场风险比较大,如果有大陆市场的加入,就会好很多。
记:现在导演通过两岸电影的交流活动,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办法?
黄:所以在我接下来的电影里,比如预计在9月或10月上映的电影《爱在垦丁》,在剧本端就花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希望里面埋藏的含义,是两岸都可以接受的。还有6月底要开拍的两岸合拍贺岁片,虽然还是有很多的闽南语元素在里面,但这些东西我们会尽可能达到两岸都能通。